瞩目“环渤海经济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6年2月27日 14:58
环渤海和东南沿海是我国两大经济核心地区,1980年两者旗鼓相当,2002年前者的经济总量仅为后者的68%。
启动环渤海振兴战略刻不容缓———
环渤海与东南沿海是我国两大经济核心区。前者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五省市面积52.1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的5.43%,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48%;后者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市面积49.6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的5.18%,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9.45%。
与东南沿海相比,环渤海的发展速度显得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初,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旗鼓相当。1980年环渤海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南沿海地区的90.15%和95.54%。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越来越明显地落后,2002年环渤海地区GDP仅相当于东南沿海地区的68%。
环渤海经济腹地涵盖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及河南,约4.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7.88%。启动环渤海振兴战略,将直接和间接地提升全国四成人口的福祉,促进南北东西协调发展。所以振兴环渤海地区应当成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一旦振兴战略启动,环渤海地区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引领中国区域发展重点北移。
环渤海容易一体化
环渤海是一个圆心在渤海的弧度很大的半圆形地带,与东南沿海那种以内陆腹地为圆心、弧度很小而近似狭长直条形地带相比,环渤海容易实现一体化
环渤海地区内有三个核心区,即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近代历史上,三者各有各的中心、腹地和交通网络、市场网络,始终没有形成经济联系密切的功能经济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商品流通网络、信息传媒网络扩展,环渤海地区内三个核心区及其腹地之间的联系得到空前加强,尽管如此,环渤海地区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功能经济区。未来环渤海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一个统一的功能经济区吗?我认为,还是有条件的。
首先,环渤海地区地理紧凑。东南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面积大致相当,但地理形状却很不同。前者是以内陆腹地为圆心、弧度很小而近似狭长直条形地带,带内地点平均距离远,相互独立性强,不易形成功能相对一体化的经济区或区域城市网络。与此不同,环渤海地区是一个圆心在渤海的弧度很大的半圆形地带,带内地点之间直线距离相对要小得多,这使得环渤海地区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经济区或区域城市网络。
其次,环渤海地区总体通达性强。
由于结构更加紧凑,环渤海地区内部各个节点之间通达性更强。这里,我们分别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按照运营速度最快的列车时间计,上海至厦门、广州、福州分别为24小时33分、20小时48分和16小时58分,至徐州也需要6小时23分,而北京至青岛、大连仅为9小时47分和9小时32分,至沈阳6小时56分,至济南只有4小时30分;按高速公路里程计,上海至广州、福州、徐州分别为1653、1107和703公里,而北京至青岛、大连、沈阳只分别为832、903和717公里。很明显,环渤海内部通达性要比东南沿海强得多。
第三,中心城市相对统一。众所周知,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地拥有两个中心城市————上海、广州,但环渤海地区仅有北京。
第四,正是由于环渤海地区内在地具有形成统一的核心功能区的条件和可能,早在近代,清朝统治者就曾设立统管直隶、山东和奉天通商、交涉事务的北洋总督,共同作为与外国接触的窗口和力量。自1985年以来,环渤海经济圈已逐渐为区域经济学界所重视,并得到国家的认可。
打造国际城市体系
把北京建设成作为世界中心的综合性国际城市,把天津、青岛和大连建设成为作为国际区域性中心的多功能国际城市,把济南、沈阳和石家庄建设成为作为国家区域中心的功能较单一的国际城市
环渤海地区作为国家经济核心区之一,是我国在21世纪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和领导权的两大基地之一,必须发挥各地优势,发展全球控制能力的生产。
所谓全球控制能力的生产,是对贯彻和维持全球生产过程必要的行为以及组织安排的总和。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城市,一般被称为国际城市。从规模上看,可分为三个等级,即:(1)世界中心,如纽约、东京、伦敦;(2)多国中心,如巴黎、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洛杉矶、香港、新加坡;(3)国家中心,如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等。另外,在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巨型国家,甚至还可以区别出作为国家区域中心的国际城市。按功能可以分为:(1)综合性国际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2)多功能国际城市,如作为文化和知识中心的哥本哈根、柏林、罗马、马德里、里斯本、布鲁塞尔,作为金融和商业中心的苏黎世、阿姆斯特丹、香港;(3)单功能国际城市,如作为交通中心的法兰克福、米兰、芝加哥、波恩。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巨型经济核心区,人口规模大约相当于三个日本。要培育和生产全球控制能力,必须打造出一个等级不同、功能有别、布局合理的国际城市体系,众多的国际城市在空间上相互竞争与合作,最终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具体来说,要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作为世界中心的综合性国际城市,把天津、青岛和大连建设成为作为国际区域性中心的多功能国际城市,把济南、沈阳和石家庄建设成为作为国家区域中心的功能较单一的国际城市。
建成世界制造基地
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中国重要世界制造基地之一
要不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是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在今后全国经济布局中,要尽可能将制造业放在水资源充裕的我国南方,限制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这里需要理清几个概念:
第一,发展制造业并不一定意味着水资源消耗的增长。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管理完善和工业结构调整降低单位产出耗水量,我们就能实现在水资源消耗不增长甚至减少条件下的制造业总量发展。比如,1985年到2000年北京工业总产值增加了7.6倍,但工业取水量基本没有增加。所以只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向及方式,协调好水资源不足与发展的矛盾,即使水资源相对稀缺,环渤海地区同样能够发展制造业。
第二,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尽管服务和制造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分离越来越显著,但是由于地理集聚经济的存在,可有效进入区域的制造业仍然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1975年到2001年,英国服务业增长最快的12大区域制造业增长也是最快。环渤海地区是人口规模相当于3个日本的巨型区域,不发展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服务业,就不可能有协调我国南北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实力,更不可能形成全球控制能力。
第三,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地区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有优越条件。
因此,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中国重要世界制造基地之一。
建成循环经济主导区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
环渤海地区有条件成为中国循环经济的主导区。
循环经济是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减量化、产品再利用、资源再生循环”为基础的经济,是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总量增长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现状来看,环渤海地区至少有四大优势:
一是具备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据我所在的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地区新经济指数》,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另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减量化、有效利用、再生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摆脱资源瓶颈的动力强劲。
去年以来,我国资源瓶颈凸现,从国外进口成为缓解资源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虽尚不及日本或美国,但铁矿石、石油等资源进口量就已成为左右世界市场和运输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中国不可能永久地把解决资源瓶颈的希望寄托在进口上。试想,当中国人均GDP达到日本或美国现在的水平、中国经济规模就相当于10个日本或5个美国时,世界市场还能承载中国吗?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不考虑和重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了。与东南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还有其特殊的资源问题,主要是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更为稀缺。正因为如此,环渤海地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有着更强烈的压力和动力。这种压力和动力与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的地位相结合,决定了环渤海地区应当承担起中国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主导区域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