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原经济区”先存在两种概念:
1、也叫“大中原经济区”,指在2010年由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下的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现已成为国家战略,并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为河南崛起的重要战略。本内容为第二段内容,详细内容请查看词条“大中原经济区”。
2、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由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地区十三个地(县级)市组成,本内容为第三段内容,详细内容请查看词条“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
编辑本段二、中原经济区概况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于2010年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与平台: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中原经济区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从优化生产要素上,中原经济区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在体育平台:从塑造区域竞争力上],中原经济区[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与平台。
新提出的大中原经济区起草于2010年,是在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下,规划设立的综合性经济区,计划在2011年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即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根据已相关文件指出,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具体包括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安徽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的菏泽、聊城,河北的邯郸、邢台,以及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共29个省辖市,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近1.5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83%。全区1.9亿亩耕地,占全国的1/10以上。
中原经济区组成城市表
中原经济区区域
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焦作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
安徽省:淮北、宿州、亳州、阜阳。
山西省:晋城市、运城市、长治市。
山东省:菏泽、聊城。
河北省:邯郸、邢台。
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
战略
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定位于“一极、两带、两翼”。
“一极”指以郑州为中心,加快郑州、开封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城市相协调的城镇体系。
“两带”指陇海经济带(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和京广经济带(安阳、新乡、郑州、许昌)。陇海经济带定位于培育形成郑汴商洛沿亚欧大陆桥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郑州、洛阳)振兴和新兴工业基地(商丘、开封)崛起;京广经济带(安阳、新乡、郑州、许昌)则是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两翼”指京广线以西地区和以东地区,前者的定位是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后者则是培育新兴工业基地,发展新型战略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状
中原经济区的现状: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城镇化水平偏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资源较为丰富。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虽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层次、民生水平等都明显偏低。2009年,全区人均GDP只有184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97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015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全区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国46.6%的平均水平。
整体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结构压力较大。2009年,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7∶57.0∶29.3。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4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偏低,民生保障有待提高。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0元。
发展
1.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其他城市等为副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以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化为出发点,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
2.强化郑州的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4.提升巩固邯郸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地位,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和中原都市群的重要节点和主要纽带,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钢铁煤炭、白色家电、新型材料为主要产业,以冀南新区为主要平台,综合发展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国道,提升交通枢纽作用。
5.建设郑汴商洛(郑州、开封、商丘、洛阳)沿亚欧大陆桥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
6.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
7.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的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发展与优势
中原经济区从规划和建设开始,就将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把它作为发展的一个指导方针,也就是说,要改变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状况。对中原经济区来讲,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地处河南省,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发挥河南的区域优势、基础优势、文化优势、人口优势、粮食优势、后发优势,不仅为河南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还会为国家经济增长增添力量。
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描绘本区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这里还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同时安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