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苏州以人才强市战略构建创新型城市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7日 09:08
    江苏省苏州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截至2005年底,苏州市人才资源的总量达82.9万,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365人,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苏州市人才增长方式正逐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人才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才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目前苏州市常住外籍人口已超过3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2200余人。全市拥有两院院士4名,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78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38名。2005年苏州市高层次人才的增长率达到21.2%,首次超过人才总量的年增长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25000人;2005年苏州市引进外地大专以上在职人才达2万余人,也首次超过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接受总量,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已达49.6万;在与人才高集聚地的人才流动中,2005年人才的流进流出比达到6.7∶1。
    苏州市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苏州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也对人才工作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并呈现以下特色:
    ————构建人才工作新体系。2003年,苏州率先在江苏省成立了市委分管书记任组长、24个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体系,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得到有效增强。
    ————探索人才工作新机制。苏州着力在探索新的人才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公共人才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制定发布《苏州市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苏州市年度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目录》,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在人才引进、培养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建立苏州市千家重点企业联系与服务制度,定期宣传人才政策、提供人才信息、推荐优秀人才;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贯通的区域人才开发机制,对沿江三市人才联动开发作出了专项部署。苏州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化运作的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先后资助培养了现代物流、现代农业、软件外包、会展业、制造业项目经理等18类紧缺专业人才近万名,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已逐渐成为苏州市育才的一块品牌。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先天不足,苏州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了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目前已有中科大、南大、西安交大、复旦大学等10余所高校相继入驻高教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院校相继入驻教育园。先后与中科大、清华、同济大学等近百所国内著名高校联姻,建立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新渠道。
    “十五”以来,苏州市政府先后组团赴海内外人才高集聚国家和地区招揽人才200余次。苏州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建立了“中国国际人才市场苏州市场”,与国内著名高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协作组织”。同时注重发挥社会中介力量的积极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民营人才中介组织,目前苏州市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已达40家。
    ————营造人才发展新环境。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先后建立了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级各类创业园25家,数量和规模均居江苏省第一,还建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8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8家。并且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先后成立了苏州留学人才协会、专家咨询团和博士联谊会等社会组织,加强了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和服务。
    据介绍,苏州将全面启动“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引进1000名国家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及团队;从事与苏州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较大的技术研发,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人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或产品,来苏州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