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经济带”为汕头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8日 10:27
广东省汕头市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创造过令人赞叹的辉煌。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汕头市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在“十一五”期间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动力何在?在听取群众意见、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汕头市科学决策,提出了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的发展思路。
“三条经济带”即东部城市经济带、临港工业经济带、绿色生态经济带。
东部城市经济带:经海湾大桥东延至澄海莱芜,以韩江新津河及外砂河河口整治为切入点,开发沿海滩涂,将长约15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成集防洪、交通、景观、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海堤,在汕头市新东区形成具有滨海城市风貌的景观长廊,并把中心城区和澄海连成一个东延的城市经济带,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规划实施后,这一区域将成为以金融、商贸、旅游等城市服务性产业为主的综合功能区。据悉,韩江新津河、外砂河河口治理开发工程的规划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临港工业经济带规划范围包括深汕高速公路两侧的广澳临港地区、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海门港区、潮南沿海地区的整个带状区域,在长约30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将集中发展工业,以发展石化、能源等临港大项目为主,布局临港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基地,规划结构为“一带、两轴、五组团”,即沿深汕高速公路集聚发展的经济产业带,南北向的汕头市区发展轴和东西向的峡山中心城区发展轴,一个中心商贸综合组团和四个现代产业组团。建成后将成为汕头市东海沿海产业带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粤东地区未来重要的产业基地。
绿色生态经济带是从南滨路西延至市域的西北角,主体部分布局在榕江西岸和牛田洋湿地西侧。规划中的生态经济带沿榕江岸线长约60公里,总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将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环保工业为主的生态型产业,营造“江海辉映”的现代化滨水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生态经济带,增强主城区与汕头西翼片区的联系,带动榕江南岸等落后地区的发展,该规划目前已进入方案编制阶段。
对应“三条经济带”布局,汕头将建设6个重点产业基地,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临港产业基地、现代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南澳岛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以及6个重点产业功能园区,包括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汕头民营科技工业园、广澳临港工业区、海门海洋产业发展区、东部工业园、西部工业园。这样的产业布局突出了整合资源,集中布局,错位发展的理念。
汕头历次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空间格局演变均与汕头港口海运发展、对外交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密切联系在一起。下一步汕头城市空间将主要沿汕汾高速、汕揭梅高速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向东北、向西和向南扩展。“三条经济带”正是顺应了汕头城市与产业空间发展规律,实施了“东延、西连、北优、南拓”的战略,推动汕头市组团式梯级发展,因此“三条经济带”被确定为汕头今后的城市重点发展区域,这同时体现了大城市大港口的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还有城市与产业空间一体化战略,与汕头各区县的地域实际联系紧密,而且产生了集聚效应,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资源。
“三条经济带”所覆盖的范围,从东部的澄海沿海地区到潮阳、潮南,都是汕头市的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将带动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汕头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