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现代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现代作用日益加强。流通业增加值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1.232%,拉动消费增长1.027%。不仅如此,流通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流通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增长0.35%。
在近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和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人士纷纷指出,流通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互相促进作用,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
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王德章指出,流通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他指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较强,流通业作为地区经济的一个部门,其发展直接带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流通业作为城市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纽带,通过商品、期货和产权等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认为,作为流通业主体的商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功能。他从下述方面解释了这一观点:
商贸业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非替代性产业。柳思维告诉记者,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商贸流通业天然具有调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强大的商贸业和专业化市场可大大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而且依靠商贸业和市场可以帮助政府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些棘手难题。
他以湖南和义乌为例告诉记者,流通业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如今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与销路约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他说,“商业流通具有跨越行政区域开拓市场的巨大能量,‘市场’能有效增加一个区域的经济能量,依靠商业和市场可以使一个区域形成‘商贸带动经济增长模式’”。
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由于缺乏销路,湖南又是一个农产品销售小省。而浙江义乌则以商兴市,截止到2005年,义乌市场总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出售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年成交额388.9亿元,辐射212个国家与地区。浙江省正是因此成为“市场”大省,也成了经济强省。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赵萍博士向记者介绍说,流通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按照赵萍所说,流通产业集群是指以流通产业为龙头的相似或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并在流通产业集群信息的引导下,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
她说,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流通产业集群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弱,而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很强,通过集群的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与此同时,流通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扩散效应,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双重节约。
赵萍认为,流通产业集群所塑造的并非都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是产业和市场中的“制高点”,是某个足以牵动整个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战略环节,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改变目前区域产业集群大而不强的现象,为区域经济增长添加永久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因追求政绩而引起的投资冲动和扩张欲望,目前我国区域之间存在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赵萍指出,由于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通过完善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根据消费群体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协调和引导上游产业的总体制造能力,加快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区域之间的产业同构的现状。
产业规划紧贴区域定位
与会专家为通过规划和措施统筹流通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出了药方:
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王德章提醒业内人士,流通产业的发展要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准确定位。“国际大都市的流通业发展要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比如会展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要突出流通功能,建立完善现代化的批发体系,发展多元化的零售体系,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
他具体解释说,中小城市以及县镇这类城市的批发交易可以通过引进新机制为地区商品流通服务,并通过连锁成为一二类城市流通业的延伸。他建议,这些地区应该按照区位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零售经营网络,综合市场、中小超市和专营店是这类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经营方式;县镇以及小城市要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市场的工业消费品批发、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其下延机构,为小城市县镇和农村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