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交流骨干教师 平衡教育资源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13日 08:59
为和谐社会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辽宁省沈阳市正着手用2年时间,陆续安排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校际交流,实现全市范围内超编校向缺编校、优质校向改革校、城镇校向农村校的师资横向流动,以促进当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革新之举被当地媒体称作中小学教师“大轮岗”。
“欢迎新老师!”近期,沈阳市沈河区南部学区7所小学的交流教师受到了各校的热烈欢迎。新学年开学后,他们在新学校面对新学生、新同事,开始了全新的任教生活。至此,沈阳市内5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已经全面展开。与以往教师一年期的临时交流不同,此次交流最大特点是“人走关系也跟着动”,而且规模大,5个城区总计有1977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交流,其中1873人为长期的实质性交流。沈阳教育局推出此项举措的目的明确,大规模的教师交流,将彻底打开家长择名校、名师的心结。
由于历史、经济和区域的原因,沈阳市城区中小学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也是师资力量配备相对较强的学校。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区分出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优质与一般学校,有的甚至在同一所校园内,也划分出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尖子班与普通班等等。正是这种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引起社会上择校、择师热。家长们不惜付出高昂择校费为孩子转到一个所谓重点校。如此一来,10岁左右的幼小孩童不得不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接受不同的普及教育。沈阳推出的中小学教师“大轮岗”这一举措之所以耳目一新,在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辽沈一校校长韩瑛表达了对教师交流的欢迎。该校交流来的6名教师中,有两名来自学区龙头校杏坛小学。韩瑛认为,外来教师一定会带来许多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从而带动学校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样,学校就真正活起来了。教师大交流,激活了各校人事上相对封闭的一潭死水,给交流教师、学校都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学子。和平区光荣街一位家长对记者说,“以往择校,主要择的是老师,如果我们孩子所在的学校能交流到名校老师,我也不会费尽周折把孩子送走了。”更多的家长表示,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应该通过这种交流达到均衡,坚持交流下去,所有学校师资力量都差不多了,也就用不着择校了。
按照中小学教师交流人数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的目标,此次教师交流要求每所学校起始年级要配备50%的交流教师,确保起始年级师资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骨干教师数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沈阳市5个城区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记者了解到,交流教师大多是现任初三年级专任教师和小学专任教师,其中许多为业务骨干,将在各自所在学区内的几所学校中进行交流。按规定,新学期,小学、初中新生的任课教师中至少一半以上来自交流教师。
沈阳市教育局还明确规定,实行区域教师结构工资标准化,使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任何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待遇基本相同。符合交流条件拒不交流的教师,将一律按待聘人员处理。相关的政策支撑还包括,从2007年起,教师晋升中学高级、小学高级职称,必须具备异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评选特级教师及市以上模范、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在薄弱学校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