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收缩投资 新开工项目立竿见影
文章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2月6日 10:36
9月下旬,河北省保定市的天气没有迎来入秋的凉爽,依然郁热,在一家生产风能发电设备的厂子,生产车间设在院子里,工人们忙忙碌碌,没有厂房为他们遮挡温暖过头了的太阳,他们也没注意到樊彩跃的惊讶。
樊彩跃,国家发改委经济形势研究室副主任,今年9月下旬,她所在的经济形势课题组一行三人对山东省淄博市和河北省保定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考察,以求对宏观调控是否到位做出判断。
在保定看到的上述一幕让樊彩跃深受震动:土地卡得太紧了!“这个厂明年、后年的订单都满了,但是,土地供应太紧张,没有地方扩建厂房。”
为期一周的调研,无论是在当地政府,还是到企业座谈,经济形势课题组成员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土地供应紧张”。调研结束后,课题组在调研报告中写道:从政策效果来看,收紧地根对投资紧缩的效果最为突出。
政府杀手锏:清理新开工项目
收紧地根的突出效果要归功于国家下半年开始的对新开工项目的清理整顿,樊彩跃告诉记者,在调研中明显感受到:新开工项目的清理检查作用大。“这是进入三季度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她说。
今年伊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下发了11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意见,那时,调整的目的仅仅还是放在产业结构优化上。
然而,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此后,防止经济过热成为2006年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基调。
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规律,如果前两个季度投资增长速度控制不住,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增加,由于投资周期和惯性等因素,下半年的投资一般很难大幅回落。如果“十一五”开局第一年就控制不住新开工项目和投资增长速度,那么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等目标都将是一句空话。
控制新开工项目最终的政策效果,关键在于对已出台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投资政策,其中,对控制新开工项目最有针对性和力度的是6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意见》。
该《意见》所提出的六条主要措施,从政策设计上是切中要害、对症下药。一、要求各地区要从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审核程序、用地政策等方面,对今年以来的新开工项目在自查基础上进行全面清理。二、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土地管理,对投资和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地区,要适度控制土地审批进度。四、从严控制基本建设贷款投放。五、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六、切实规范各类招商引资活动。
时隔一个月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出炉,经济同比增长10.9%,创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度达到31.3%,6月当月增幅33.7%。全国新开工项目近10万个,其中6月当月新开工项目就达3.14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2%,其中有8个省(区、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
在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国家主管部门接连出台行业结构调整意见收效不大的情况下,五部委决定联手,再给投资热降温。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银监会五部委,以特急形式联合下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严格依照清理标准,对违规开工建设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并强调各地清理工作要在通知发出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水泥、电力、纺织等大多数产能过剩行业成为清理重点。
应急调控:稳固性让人担忧
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从7月份开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自4月份以来逐月攀升的势头,7、8、9三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4%、21.5%和23.6%,三季度平均增幅为24.2%,比二季度平均值31.7%大幅回落7.5个百分点。月度增幅由6月当月的33.7%,逐月回落到10月份的16.8%,回落幅度超过一半。
然而,当前宏观调控的成绩并没有让政府满意,国务院10月18日的常务会议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教授认为,政府担心是因为投资和信贷增幅还没有回落到一定的低度,很容易反弹。“国家采取的主要是行政手段调控,而行政措施从来就不稳固。”他说。
10月份,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6个督查组分赴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四川、内蒙古、辽宁、浙江、吉林、江西、湖南等12个省区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进行督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是,“目前正在向国务院汇报清理工作的督查结果”。
随着8月份以来国家对各地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全面清理以及10月份国务院督查组对12个省区的项目清理督查,新开工项目大量增加的势头得到了明显控制。
新开工项目增速的回落为下一步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期,政府一再强调要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对违规新开工项目处理到何种程度,成为下一步行政性调控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下一步:让渡给市场自发配置
到目前为止,本轮宏观调控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下半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2004年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后来处理得非常宽松”,结果不到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完成增加值即出现反弹。
国家发改委经济形势研究室李军杰博士认为:“根本原因是支撑投资和信贷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并没有消除。”
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再次出现过热迹象,随即开始“二次调控”。回顾“二次调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归纳为“五管齐下”,即管住项目、管住信贷、管住土地、管住环保、管住能耗。
在“二次调控”中,直接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还是项目检查和清理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带有一定的行政性,但是它们是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中许多措施,例如对土地征用的改革、对环境污染和能耗的审查、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都带有一定的形势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
李军杰说:“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固定下来,剔除其中的权益性和应急性成分,适时提升到法律和制度层次,就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基础和雏形。”
在开放和动态的条件下,政府对产能的统计和界定要滞后于市场,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行政性调控则很容易犯经验主义和“一刀切”的错误。
李军杰建议,下一步的调控思路应该是把对具体行业产能的调控让渡给市场价格的自发配置,通过竞争性价格的有序波动来吸纳和淘汰产能。政府的工作应该是在对环保、降耗和行业准入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上,着力于对新上项目的审批和核准以及对落后产能的强制性淘汰,并在此基础上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环境调控和能耗调控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两种手段应该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入市场准入和市场制度基础中固定化、法制化,而不应作为一种相继抉择的应急性调控手段。”李军杰说。
在李军杰博士传给记者的几份研究报告中,记者发现,李军杰总是在提醒:要高度重视对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定价机制的改革,不能把要素市场改革滞后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笼统地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甚至规定为宏观调控的常规任务。
“不能重调控轻改革。”是李军杰一直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