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2月18日 09:03
    福建位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是沿海两大经济区的连接点,山海优势明显、港口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为福建省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明确定位,也为福建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东西对接、南北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而为福建在全国区域分工中的地位指明了方向。
    从1986年大念“山海经”促进山海协作到建设闽南金三角,从发挥闽东南地区优势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从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板块,如何将率先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一直是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更是福建在过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践的成果,也为福建未来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提供了契机。
    协作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主线
    福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80%左右。采访中,在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上,记者听到最多的是“协作”、“合作”,比如“山海”协作(山区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对口协作)、厦漳泉城市联盟、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等。这些不同城市间不同形式的合作与协作,有的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它们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对子,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为例,福州、莆田、三明、宁德和南平5个地域毗邻、经济交往密切的城市自1986年成立协作区以来,每年都要开一次“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并且从“九五”开始,制定区域协作规划,以福州为龙头展开“山海”联合。据该协作区常务副主任方庆云介绍,20年来,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共促成协作项目4948项,投资规模达60亿元;组成和发展了一批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建立了22个行业协作网络,有力推动了5地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这种协作还因比较优势、市场条件的发展和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三明市记者了解到,按照“山海”协作的最初框架,三明的协作对象是厦门,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发现,三明和泉州的地缘更近、互补性更强,于是在与厦门合作的基础上又和泉州进行协作。而过去和泉州结对的莆田,在发展港口经济的战略目标下,则希望与福州结成协作联盟。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协作方式,更容易达到取长补短、协作共赢的目的。以三明为例,据市委书记叶继革介绍,三明是老工业基地,自从与泉州进行“山海”协作以来,主动地承接泉州在产业、物流和资金等方面的转移和辐射,实现全方位的互补和配套。目前在三明,以南安籍为主的客商在梅列、三元区形成了机械、铸造为特色的产业群;以晋江、石狮籍为主的客商在永安市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群;以德化、永春籍为主的客商在大田县形成了陶瓷开发产业群等。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三明与泉州共达成“山海”协作项目88项,总投资20.71亿元。最近,总投资4.7亿元的晋江爱乐工业园落户三明沙县工业园区,并带动泉州的7家企业前来入驻,在沙县将很快形成制鞋产业集群。
    交通建设
    区域协作的基础性保障
    福建多山区,交通不便一度是这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掣肘。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福建省委、省政府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是空前的。按照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福建将基本形成福州、厦门两个亿吨大港,加上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宁德港、漳州古雷港等,形成海峡西岸港口群。全省港口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1200万标箱;形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温福、福厦和厦深沿海快速铁路通道,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龙厦快速铁路通道,连接中北部地区的向莆快速铁路通道和横南、鹰厦、外福、漳龙和漳泉肖铁路等一批铁路专用线。到2010年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增至6个以上,铁路正线里程达到2500公里以上;到2010年福建还将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二级以上公路进出省通道增至20个以上(其中高速公路5个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届时各县(市)将实现一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
    路通了首先带来的是观念的变化。龙岩市市长雷春美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推介龙岩,都说龙岩是邻海城市,因为从这里到厦门,高速公路只要一个半小时。”三明现在将城市定位为沿海城市,因为随着福银高速的通车,三明到福州也只有三个小时的车程。随着交通的便捷,像龙岩、三明、南平这些过去的山区城市,连接内陆地区前沿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也使他们的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
    以南平为例,这个福建区域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是“1/5的面积、1/10的人口、1/20的生产总值、1/30的工业和财政收入”。但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交通瓶颈使林业资源优势难以发挥。随着交通建设的全面推进,南平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发展战略。据市委书记徐谦介绍,目前已经通车和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6条会在南平的建阳一带交汇,使那里面向沿海城市的腹地优势和辐射内地的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枢纽优势凸显出来,再加上南平的林业资源优势,一个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的“闽北产业集中区”正在建设之中,先期已有来自浙江等地的不少森工企业入驻。今后那里会成为闽北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道路的打通也为广大的沿海港口城市打开了腹地。福州市常务副市长梁建勇告诉记者,过去江西鹰潭钢铁厂的铁矿石一般从宁波北仑港走,现在如果转到福州港的话,可以缩短距离100多公里。而地处西北角的龙岩,其辐射面更可到达湖南、四川,使龙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作用提升,成为上述地区对外开放出海新通道的枢纽。
    项目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怎样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下推动福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尽管根据各自的基础、区位和特点的不同,各地制定和提出的发展战略不尽相同,但是“项目带动”战略却是各地在谋划未来发展蓝图时的一个共同抓手。从龙岩的“10+3”产业发展规划、三明的“3+1”产业集群、南平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两突”战略、宁德的五大产业集群,再到厦门的“三大支柱产业”、泉州“2+2+8”产业集群、漳州的食品加工产业……每个地区在谈到“项目”的时候都是如数家珍。
    在福建的9个地市中,宁德一度是最不发达地区,但那里却有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三都澳拥有水域面积713平方公里,其中负10米以下的水域173平方公里,是荷兰鹿特丹港的8倍;深水岸线有73公里,可建万吨级至20万吨级泊位112个;主航道水深30—115  米,50万吨级巨轮可全天候进港。宁德新一轮的产业布局规划便以环三都澳地带为重点,规划建设城澳片区、漳湾片区、赛江两岸、溪南半岛和沙埕湾等五大临海工业板块,重点培育发展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农产品和第三产业五大产业集群,并与之相配套开发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和若干连片工业集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还有临港化工园区、船舶修造基地、现代物流中转基地和集火电、水电、潮汐电、风电等为一体的能源基地等。
    在“项目带动”战略指引下,各地市涌现出不少优势项目,比如莆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福州的液晶显示屏项目,泉州的纺织服装,龙岩的坑口电站、龙工装载机,三明的三钢80万吨中厚板、大亚木业,漳州的东方、东海食品加工项目等等。这些看似单独的项目,在福建省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战略下,又有着内生的关联性和以规划为龙头的项目生成机制。随着这种关联性和生成机制的增强,围绕优势资源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壮大产业量,产业的积聚效应会随之显现。厦门的戴尔、福州的电子城、汽车城对要素的积聚效应就是很好的例子。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但能够使福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为东部率先省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指出的:“福建的发展,不仅仅为福建自己,还要为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服务。随着以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省级干线,东出西进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福建可以为中西部对外开放开辟一条新的沿海通道,促进东中西互动,推动中西部发展。”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