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湖北黄石:资源型城市走出和谐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2月22日 09:09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这正在成为湖北黄石的城市写照。从以前污染严重的城市到最近荣获湖北省惟一的中国人居环境奖,黄石市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路。
    作为一座采矿历史悠久的资源型城市,黄石经济发展曾长期主要依靠钢铁、水泥、采掘等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拉动。近年来,黄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扭转环境污染局面,走上了和谐发展之路。
    为提升产业层次,黄石通过运用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近几年,黄石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幅高达28.1%,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先后完成了冶钢综合改造、华新六号窑、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还先后新上了西塞电厂、华新四、五、六号窑等一大批以大带小、以新代旧的节能、降耗、治污项目,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使中心区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观。新冶钢通过高强度的技术改造,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去年,销售收入达到85.67亿元,同比增长17.6%;利税达8.32亿元,同比增长79.94%。今年,新冶钢又上了一批技改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指标的大幅攀升。 
    黄石过去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为扭转传统产业格局,黄石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以消耗低、排放低、产品优、效益好为目标,突出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集成等4个重点,走出了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道路。全市30家示范企业中,现有11家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目前,黄石机械、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优化了产品结构和性能,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1/3以上,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 
    近几年,黄石市委、市政府还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的废渣、煤矸石、尾矿等大量废物得到了充分的再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2.19%。大冶有色公司仅去年一年就处理炉渣30万吨,产生铜精矿4万吨,年增效益近3亿元,原来300多万吨的渣山和新产生的铜渣基本“吃干榨尽”。与此同时,黄石对全市矿山进行了综合整治,关停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五小”企业163家,大中企业也淘汰了一批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较重的生产装备和工艺。 
    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黄石市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为了天蓝,黄石关停粉尘、灰尘、烟尘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为了地绿,黄石严格把住城市绿线,斥巨资打造绿化长廊,修建绿化广场等园林绿化景观;为了水碧,黄石采取果断措施,举全市之力实施磁湖水环境治理工程。 
    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得黄石市在“十五”期间人均GDP接近1800美元。今年1至10月,全市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4%,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万元GDP综合能耗比“九五”末下降了26%。去年,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10天。
    一个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城市,改变了污染严重的局面,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湖北黄石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
    黄石人的努力是多方面的,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他们在经济发展中懂得运用取予之道。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换句话说,就是“有播种才有收获”、“有投入才有产出”。这正是黄石经验的要诀。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走出一条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路”的佳绩,恰在于深谙取予之道,几年间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幅高达28.1%,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40%————高比率的“予”,最终换来了高收益的“取”。未取先予,事半功倍;急功近利,事倍功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等应兴应举的大事,无一不需要真金白银的前期投入,惟有“予”之于先,方可“取”之于后。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黄石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认真抓好落实,就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