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上海:科学发展 大展宏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1月11日 08:55
    翻开去年一年来的采访记录,上海一个个前进的足迹铺展开来:上汽集团“荣威”轿车等一批自主创新产品问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正在卓有成效地推进;上海世博会展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年末岁初,记者的采访记录上又多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上海经济总量预计首次突破万亿元,GDP连续1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结构优化,效益趋高”的上海经济实实在在地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2年,上海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5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6年,GDP过万亿元。一晃14年,上海经济又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突破。”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周亚谈起上海的发展颇为感慨,上海的昨天仿佛就在眼前,因为上海的这一次突破,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还有着内涵上的质变。
    我们不妨看看具体的数字:
    变化之一看投资。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蒋应时给记者列出了数据:上海2006年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万亿,达到10300亿元,增长12%以上,连续第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上海的投资却在回落,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左右,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基本上是以一位数的投资支撑了两位数的增长。
    变化之二看消费。2006年上海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这是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可喜现象。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3%,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百姓收入的不断增长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开始让自己生活由数量型消费向品质型消费转变,消费结构升级的效应不断显现。
    变化之三看外贸。2006年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外贸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外贸进出口22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3%。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服务型贸易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增速继续快于加工贸易;私营企业的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10%。
    此外,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顶起了半边天”,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而且“三产”增幅的上升比“二产”整整快了一倍;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可以这样总结2006年上海经济的特点:增速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衡增长。
    上海市委、市政府经慎重考虑后决定:2007年,上海将突出GDP的质效,经济增长的预期指导性目标定为9%以上,1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在上海GDP过了万亿这个关口后,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那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些方面呢?
    提高发展质量
    上海过去15年的高速增长,走的路子总体上是以资金和资源大规模投入为主的总量扩张道路。今后要长期如此,不可能也不现实。比如投资,过去15年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功不可没。可接下来呢,要不了几年,上海的海港、空港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就将基本建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减缓趋势,将不可避免。另外,上海的土地资源也已近极限。
    此时提出上海两位数的增长将科学性地下降,就是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工作重心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可以想象一下,万亿的GDP,下降一个百分点就是100亿,这样我们就有了回旋的空间。”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这样说。
    柔性解释还要配合硬性约束,2007年上海的一件大事就是“突出约束性指标”,初步考虑“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再下降4%左右”。
    根据“十一五”规划,上海2010年要实现GDP能耗比“十五”期末再降20%的目标。2005年,上海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96吨标准煤,比“十五”初期下降了16.5%,如今要在此基础上再下降20%确属不易。“节能降耗指标分配到区县和企业之后,大家都睡不着觉。”上海市经委主任王坚笑着告诉记者,因为经委系统承担着重要的节能任务,2006年上海市经委下辖工业系统万元GDP能耗下降约6.2%,为全市实现4%的下降做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重大的节能任务,上海怎么做?谈及此,王坚提到上海刚开发的一种叫做“家用电器智能化待机节电插座”的新产品,这种插座可以将电器的待机能耗降至0.5W以下,有的市民试用后,发现一个月可以节省10多元电费。“可不要小看家用电器的待机能耗,据估算,上海600多万家庭的家用电器一年待机消耗几乎相当于用掉8万至10万吨标煤,相当于上海南市电厂一年的能耗;如果用这种节电插座,一年可以节省11亿度电呢。”王坚这样说,“下一步,我们将一方面继续推广这种节能插座,另一方面将把这种插座直接应用到电器的插头上去,这样更能节电节能。我们就是要这样一点点做,任务就完成了。”
    2006年,上海淘汰了640多家劣势企业,监管住了8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上海工业区用地产出率从2005年的49亿元/平方公里提高52亿元/平方公里。今年,上海将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监控,推出了工业设备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节能工程,同时全面实施第三轮环保3年行动计划;并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批项目、核土地”,探索建立存量土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
    上海市委、市政府认为,要实现“四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长期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与“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也是上海在历史新关口的新出路。
    优化发展途径
    上海将转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的一个新方向。
    战略决策总是在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之后做出的。王坚谈到了上海漕河泾技术开发区的新动向,他说,这个只有14.3平方公里的老资格开发区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了3%以上的GDP总量,为上海对外贸易创造了7.5%的出口。这些还不是重要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走过了一条从注重制造,到注重研发,再到发展营销的道路,二产的充分发展,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要求,随着交通、商务楼、配套商场等的建设,三产逐渐兴旺,与二产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局面……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看看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态势,金融、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等服务业重点领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航运方面,2006年上海预计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426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4,经济辐射能力继续扩大;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近5.4亿吨,继续保持全球首位。金融方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筹建。此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企业总数达到2500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实现了690亿元的产值……这些就是上海转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依据。
    再看看专家的看法。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认为,“现在我们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大体是各占‘半壁江山’,还可以继续优化。现在上海把转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摆上了新一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最关键’的位置,这正是清醒的判断,这正是时代的要求。”
    对于上海而言,转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非放松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反,上海的二产要走向先进制造业。
    “先进如何体现呢?如何才能有核心竞争力呢?两个方面,制造业企业一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要有自主品牌。”韩正这样说。
    期望正在变成现实,王坚给记者展示了不少例子:上海发电设备已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系列,至2006年10月,在全国核电项目中,上海共中标23亿元,其中秦山二期中标12亿元主设备,并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为自主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打下基础;极端制造能力上了一个台阶,新改造1.6  万吨水压机项目,为国内最大、世界先进水平,为生产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部件、核电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总装等超大型装备创造了条件;2005年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制造技术的第一根国产船用半组合曲轴制造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此外,上海百万千瓦级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车辆、大型数控机床、船用曲轴等极端制造能力项目已相继落地……
    “2007年上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工作。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面向国家战略与上海产业升级的需求,依据‘十一五’科技规划做好重大战略产品、重点示范工程的前瞻性布局,为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输送‘重量级’科技创新源泉;二是聚焦重大产业发展,通过落实配套政策、完善公共服务,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到位的进程,大幅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聚焦创新基地建设,立足区县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潜能的需求,强化协同互动,打造创新基地。”蒋应时这样告诉记者。
    产业发展的结构在优化,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增强,经济发展的水平在提升,市民百姓对生活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如何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就成了上海着力解决的问题。
    丰富发展内涵
    上海在经济发展中,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的要求。上海走到经济向质量发展的新关口,也呈现出社会向协调发展的新动向。上海到了“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候了。韩正告诉记者,上海的发展靠人民,发展也要为人民,特别是要是让生活还比较困难的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蒋卓庆给记者列出了数据:2006年,上海在促进就业上做了“四个抓”,一抓创业促就业,全市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达到3.8万个,从业人员达到43.05万人;二抓培训促就业,全年发放职业培训个人账户卡36.3万张,超额完成为30万上海劳动者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任务;三抓援助促就业,使新产生的3.5万就业困难且生活困难的“双困”人员全部得到安置;四抓非农岗位促就业,农村卫生保洁、河道清洁等就业项目已经吸收5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社会保障方面,上海主要抓了“一老一小”。首先是老人,上海增加了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使226万人受益;实施70周岁以上高龄无保障老人基本社会保障,到目前为止,有6万多老人纳入了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再看小孩,上海建立了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和大病门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使近200万上海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受益。
    同时,在2007年,上海将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上海为外来务工者设立了“综合保险”,这一制度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酝酿借鉴上海经验,设置全国劳动保障平台。
    外来务工者“综合保险”的设立,让上海实现了“城保”、“镇保”、“农保”和“综保”四位一体,相互协调、可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发展动力
    展望2007年的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认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改革与创新。
    蒋应时告诉记者,上海在体制改革方面的重点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6年完成了“两个70%”的试点工作,即一是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城乡二元结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60项具体改革事项70%已经开展;二是浦东新区经过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减行政审批事项近70%,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上海下一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2007年,上海将继续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市体制和机制创新,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利用外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进一步巩固国资、外资、民资共同发展的格局。
    韩正表示,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就必须真正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者的关系,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政府行为,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并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据此,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加大政府自身改革的力度,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真正落实企业自主权,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科学发展展宏图。新年伊始,上海产业升级正在继续,城市管理水平正在提升,人民生活正在逐步改善……可以说,上海未来生机无限。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