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1月22日 09:44
    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在教育方面,顺利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西部地区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惠及农村中小学生4800多万;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安排国债资金20亿元,分别支持了1128所寄宿制学校和8.58万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展顺利,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共支持38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高等教育稳定招生规模、提高质量取得成效。
    在医疗卫生方面,安排国债资金4.8亿元,支持了全国43个国家级、省级化学中毒和核辐射救治基地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共安排国债资金27亿元,改善5436所乡镇卫生院和672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条件,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截至2006年10月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4.06亿,占农业人口45.77%。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在文化旅游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顺利实现了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农村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既定目标。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歌剧舞剧院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红色旅游建设稳步发展,安排国债资金4亿元,支持了53个红色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
    在人口、体育、民政事业方面,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制度更加完善,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安排国债资金2亿元,支持了425个县、乡级中心计生服务站服务能力建设。试点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2008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及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在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民群众对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反映还比较突出,社会事业的规模和质量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与任务 
    (一)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才能够及时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平衡解决,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才能够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只有社会事业得到较好发展,才能较快地积聚和提升人力资本,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阶段。城乡居民除了生存需求之外,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消费结构升级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必须坚决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和部署,采取有力举措,乘势而上,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二)社会事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社会事业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展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升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着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要从保证城乡居民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权利出发,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计划生育服务、社会救助等基本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基本服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积极发展经营性产品和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二是促进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一要推进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二要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扩大公共财政和各种社会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推动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三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重视社会事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发挥规划在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规范、导向作用。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要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避免发生“缺位”、“越位”、“错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三)社会事业发展应做好的工作。1、优先发展教育。一是以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部分非“两基”攻坚贫困县农村中学生活设施建设。二是稳定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三是适当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十一五”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是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扩大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覆盖范围,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公共卫生。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控制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度。继续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力度。推进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一是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加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国家文化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加强抢救性文物保护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专项建设。二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企业竞争,扩大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产品供给。三是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继续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促进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4、做好人口、民政和体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改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和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做好未成年人和孤残儿童福利工作。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积极争取启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老年人爱心护理、残疾人综合服务等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5、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一是全力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工作。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目标,把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重点,统筹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二是统筹研究并积极推进其他相关方面的改革。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和整合,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社会事业领域,加强和规范管理。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社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快推进营利性社会事业的产业化进程。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社会事业发展的考核机制。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约束性指标,重点检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引导各地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建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二)努力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一是建立健全与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努力做到用于社会事业尤其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并形成稳定的机制,落实新增社会事业财政经费和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具备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责相应的财力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社会事业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库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和监测评估,提高投资效益。三是扩大社会事业建设投融资渠道,在加大直接投资的同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探索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等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营利和非营利公共服务。
    (三)加强形势分析和重大问题研究。一是深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加强社会形势综合分析,提高社会发展宏观管理的水平。二是加强促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研究,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建设。三是加强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协调处理好社会事业软硬件建设,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同步推进,促进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