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邯郸市一直在探索研究推进中原经济区合作交流的课题。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邯郸要“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面对这个更高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邯郸市委书记孙瑞彬提出:邯郸宣告要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大合唱中,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1月31日结束的邯郸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顺利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置身中原经济区的邯郸市,在2007年开启了破解这一课题的新征程。
动力关——项目投资转向“升级版”
邯郸市对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没有出乎记者的意料,依然是投资拉动型经济。正是基于这一判断,邯郸市在今年安排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0亿元,增长25%的预期目标。邯郸市市长赵国岭告诉记者,邯郸市政府希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到今年底能超过预期。
这种诉求的背后是邯郸所处中原经济区内13个城市,近半数都被所在省赋予各类“中心”的定位。安阳定位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聊城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治定位为晋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菏泽定位为鲁豫皖交界区经贸中心,省内的兄弟市邢台定位为冀南重要中心城市等。
“在这个产业结构基本雷同的区域内,都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竞争格局下,邯郸市的项目投资建设需要保持相当的规模,同时又要为今后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撑,这就需要通过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来实现,否则就面临被后来者赶超的危险。”邯郸市市委研究室主任李德进分析说。
赵国岭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产业项目建设,没有面面俱到,重点围绕战略支撑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谋篇布局。
对这种安排,邯郸市发改委主任张晓波解释说:“今年的项目安排,意味着我们今后几年经济增长的速度。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我们要看项目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这样才能对产业发展提供更持久的动力,支撑起邯郸经济的新架构。但同时要严格做到遵循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建设直接决定邯郸市产业格局。就此,邯郸市委书记孙瑞彬在去年底举行的市委七届二次会议上曾指出:邯郸市产业发展一定要明白我们有什么,培育什么,谋划什么等关键问题。他说:“我们要依据大的产业格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谋划实施,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强大的产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项目投资建设在改变邯郸市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将使邯郸市2007年的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
瓶颈关——定制薄弱地区发展“套餐”
按照邯郸市政府的分析,邯郸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制约”,项目建设所需土地、资金,企业融资难和能源运输等要素的协调,这些几乎是在当前情势下众多经济高增长地区的共同课题。
除此之外,邯郸市今年将经济基础薄弱县列在了“瓶颈”名单。
“东部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全市整体实力提高的瓶颈。我们希望邯郸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提升的概念,区域经济中心,并不只是邯郸市区的事情。”赵国岭介绍,邯郸东部10个县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50%,但是对财政的贡献率却只有5%。
从产业发展到机制体系,邯郸市政府为这些县安排定制了赶超的“套餐”。赵国岭将其简称为“内强、外帮、上扶”。
内强,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上,通过引导邯郸东部各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产业龙头,承接西部县(市、区)产业转移,搞好中间产品深加工,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经济活力。
外帮,主要是一种体制措施。“让西部县和市区乃至政府部门对口帮助东部各县,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赵国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邯郸中西东统筹合作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统筹运作全市的资源、资本和资金,实现中西东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上扶,则是一种政策措施。赵国岭表示,市政府将认真落实我省加快黑龙港流域县域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等有针对性的扶持办法。
据了解,邯郸市政府下一步将加强对东部县发展的指导和扶持,深入研究谋划,借鉴外地经验,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抓实发展举措。
“这样,我们东部县再苦干几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促进全市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赵国岭介绍,邯郸理想的县域经济格局是:西部为循环经济圈,中部是中心城市经济圈,东部则成为特色生态经济,“三大板块”体现县域经济错位均衡发展和整体实力提高。
政策关——博弈尚需政策“助阵”
此次市“两会”召开前,身为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的张有祥写了篇《关于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几个问题的思考》,结合邯郸实际,他提出,邯郸新的定位,解开了几代邯郸人“把邯郸建成什么样”的思考困局。
在邯郸发展定位尘埃落定,发力全面提升在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之际,在涉及邯郸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部署完备之际,邯郸有关人士却提到河北省是否应给这一更高定位的实施,拿出相应的政策指向来。
“与沿海经济隆起带等重大战略举措相比,邯郸区域经济中心无疑处于弱势地位,省里应该拿出个政策来。”在邯郸论坛上,有网友这样留言。
记者就这一看法采访邯郸市发改委主任张晓波。
据透露,他曾就此想法向省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汇报。“省里让我们对一些省界区域城市进行考察,看看他们针对临界城市经济发展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有过哪些政策上的支持。了解后及时汇报给省里。通过对山东聊城和江苏徐州的考察,这两个省都有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或具体措施,其发展速度惊人地快。”
张晓波认为,表面看起来是市域间的竞争,其实背后透露出的是省际间的博弈。他希望我省对邯郸发展进行定位后,尽早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统筹南厢地区重大项目布局,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早日让邯郸成为南厢地区的“增长极”。
毕竟,邯郸人知道,在“区域经济中心”这一文字表述的背后,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在局外人看来,面对山东半岛的强势,中原崛起的优势,邯郸靠一己、一城之力挺进中原,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但“区域经济中心”的定位,已把880万邯郸人民的激情点燃,人们从方方面面描绘着这座城市的未来和魅力。甚至一些在邯郸工作的商人也深受感染,撰文称他们心里的邯郸,应该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