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校企合作造就可用之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4月4日 10:24
吉利集团办学10年,成绩显著:吉利教育中心被浙江省评为民办高等教育先进典型、北京吉利大学被评为中国十佳民办高校、获得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
办学之初,以汽车为主营产业的吉利集团曾遭遇过不少质疑,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认为是另辟蹊径,但吉利人自己确信这是顺应企业发展之需而为。
重在培训技能型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初,求才若渴的吉利集团当时录用了80多名名牌大学毕业生,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决定让这些毕业生从基层做起,培养一批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优秀员工,谁料80多名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后陆续流失,最后只剩下1人。
吉利集团遭遇到了人才瓶颈:一方面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先进的技术引进了、一流的设备买来了,但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新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
为突破人才瓶颈,李书福1997年提出要投资教育,办学任务就交给了曾招录的80多名大学生中惟一留下来的罗晓明。现任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的罗晓明在此之前曾有1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
吉利集团先搞起了办学的“试验田”,就是在厂区内划出专门场地,组织培训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授课老师有外面请来的专职教师,还有技术拔尖、口才好的生产一线工人。教学区和厂房一墙之隔,学生们上完理论课直奔车间上实践课,课程设置完全取决于企业的需求。首批学生毕业后走上了吉利的工作岗位,受到各个部门、车间班组的一致好评。吉利迈出了探索办学的第一步。
办学机制不断创新
此后,浙江吉利教育中心(中心辖属浙江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吉利技师学院等)、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相继创立,从集中为吉利集团内部培养人才逐步发展到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教育”、“工学结合”在吉利的办学过程中成为关键词。
罗晓明对吉利现行办学模式有一个形象的总结:“企业办学社会化,社会办学企业化”。“面向社会、紧跟市场,我们要把学生打造成市场上的‘畅销品’。”罗晓明说得很坚定。从自产自销的“小校企合作”到面向社会众多用人单位的“大校企合作”,吉利投资办学成功的秘诀在于人才培养紧扣各个行业需求。北京吉利大学目前是上海华普汽车公司、宁波国润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定点人才培养基地。随着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动画人才大量需求,2006年北京吉利大学专门成立动漫与游戏学院。针对国内多家汽车厂家对汽车营销高级人才的需求,2004年北京吉利大学开设汽车模特专业班。
回顾10年办学历程,罗晓明对“社会办学企业化”的解释是,“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运作学校,强调投入的有效性,培养实用型人才。”吉利在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北京吉利大学就投资逾亿元修建专门的学生实习、培训基地。
罗晓明告诉记者,“吉利投资办学本身是创新,培养出紧跟市场的职业技能人才更需要创新。”基于这种理念,吉利的办学机制不断创新。
北京吉利大学有一条办学理念,“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我们要求从北京吉利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能独立完成一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创新。”罗晓明说,“人格本位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应当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要一专多能、触类旁通。”
为保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北京吉利大学以毕业生就业率为重要参照标准,对就业率低于95%的专业,在安排下一年度招生计划时减少招生指标,对未达到最终就业率85%的专业就停止招生。
在吉利的多年办学实践中,很多授课教材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工程师共同编写的。“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办学理念。吉利集团的教育产业正沿着这条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