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系列专家解读文章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7年3月15日 17:29
               更好发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影响。历史充分证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形势紧迫,对于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导向、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为我们描绘出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交通运输综合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对于更好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深刻变化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
    当前,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在3%-3.5%区间徘徊。主要经济体走势以及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分化,“黑天鹅事件”突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上扬,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二)国内环境深刻变化,转型升级要求迫切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三大战略加快推进,传统消费升级加速,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近年来以电商为代表的快递业年均增速超过50%。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效益下滑,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消除贫困任务艰巨。
 
二、交通运输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为我国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结构调整、贸易畅通、效益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安全质量、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指引下,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设施网络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短腿”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进入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的历史新阶段。
 
(一)交通运输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面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交通运输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促投资、稳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是我国交通运输投资力度最大的五年,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3.4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超过2.6万亿元,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超过8%,成为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主力军。
 
(二)交通运输助推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交通运输加速优化区域结构。随着“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建成,我国交通网络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明显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区域协调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其次,交通运输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高速铁路、特种船舶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装备,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享誉世界的亮丽名片。再次,交通运输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交通运输自身作为服务业,其在支撑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其与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和推动网购、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
 
(三)交通运输极大促进民生改善
    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改变着人们出行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民航等发展所构筑的1-3”小时交通圈,打破传统时空阻隔,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引领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群发展。同时,交通运输改变了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成为扶贫脱贫攻坚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
 
(四)交通运输有力支撑经济贸易运行
    “十二五”时期,我国全社会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其中,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0%以上,铁路、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港口年均吞吐量增长超过4%,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我国占7席。交通运输为我国超过68万亿元经济总量、近4万亿美元货物进出口贸易、超过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等所需的资源要素流动,以及超过13亿人口每人年均14次的出行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交通运输提升经济社会整体效益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和组织方式不断改进,我国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依托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更为顺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组合效率大幅提升,资源要素流动更为便捷高效。“十二五”以来,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已由“十一五”末的18%下降至16%左右,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大幅降低,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综合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的、更加现实的要求。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交通运输提质增效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迈向中高端、节能减排约束强化,加之资源供应渠道多元化,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将趋于稳定。网购等互联网经济下新业态倍增式发展,带来与之配套的小批量、多频次、分散式快递、零担等物流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区域一体,特别是城镇化、机动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对客货运输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既改变着人们的出行需求,也对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深化脱贫扶贫攻坚要求补足交通运输发展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就有重要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当前,交通运输仍然是贫困地区突出的“短板”。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求将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强化交通运输对扶贫脱贫的基础支撑和引领先导作用。重点扩大西部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等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深度,补齐通道中的“短板”,消除瓶颈,更加注重贫苦地区运输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化,同时要加快推动交通与物流、信息化融合发展,深化交通与旅游、产业联动协同,强化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使全体人民共享交通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要求奠定交通保障基础。
 
(三)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强化交通战略支撑
    我国着力推进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同时将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真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这就要求按照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发展部署,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与引导作用,着力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和功能,高质量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
 
(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交通先行突破
    我国将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这就要求我国在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国际运输便利化、一体化能力,更加注重交通运输系统化、协同化“走出去”,与生产制造和商贸企业一起协调配合,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创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打造围绕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跨国企业,全面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
 
(五)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交通运输低碳安全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严峻,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紧密关联,未来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客货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规模和日渐高端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之间矛盾将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运输组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实现绿色低碳集约发展。重点加强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大力应用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此外,全面应对安全和突发事件要求交通运输增强抗风险能力,着力降低各种交通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加强对国际贸易、国民海外利益以及国际能源运输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也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综合判断,“十三五”我国交通运输正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将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发展新战略实施、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空间拓展,切实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思路、方式和路径,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交通运输服务人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运输服务一体衔接、提高运营管理智能水平、推进绿色安全发展模式,加快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和水平,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