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约束逼出"转轨"新型长三角
文章来源:新华网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9日 14:38
每年2万名大学生的输出与200万民工的输入,这一曾经令无锡市许多干部引以为荣的“十进一出”,如今却让市委书记杨卫泽感到不安。
“在1:10比例的背后,是无锡市产业层次不高的折射,因为低层次的产业只能吸纳低素质人口,而吸纳不了优势人力资源。”杨卫泽说,“水是长三角的灵魂,而太湖久治仍污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逐渐与这种低层次的产业告别。”
不只是水的问题,也不只是无锡的问题,整个长三角都遇到了资源、环境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这些约束之下,处于全国领跑者地位的长三角,终于开始“转轨”,出现了发展新趋向。
“世界是平的”动摇“两头在外”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生产制造在内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的主流模式。然而近年来,这一发展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颠覆,他们纷纷走出去异地办厂。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委统计,去年新疆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于长三角的纺织企业。
长三角许多企业的这种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世界是平的”。江阴澄星集团董事长李兴说,随着芯片、卫星、光纤、因特网等高技术运用与普及,人们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变成了地球村。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人们可以将产品的不同部件地方化,可以在最适合的地方进行生产。近年来,作为全国磷化工龙头企业的澄星集团,就不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外投资25亿元,已超过在江阴本地的投资额。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过去对本地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往往持一种消极态度,而现在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浙江省台州市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过去之所以消极,是地方干部担心企业外流,会造成本地产业“空心化”;现在之所以有所改变,是因为在环境、资源约束之下,“两头在外”那种买进原料、留下污染、输出产品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必须“腾笼换鸟”,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企业希望采取“两端(研发、营销)留下,中间(生产制造)分离”的发展战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分析认为,长三角最大的优势是人力资源优势,而不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因此“两头在外”模式并不适合于明天的长三角。长三角今后要走人力先导型发展方式,而不是依托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实现增长。
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说,长三角重化工业已经发展到了“增长的极限”,像无锡这样的城市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比例都已达到73.5%。下一步,“长三角制造”将逐渐向“长三角服务”转型,不仅现代服务业将更快发展,本地的制造业也会逐渐向“2.5产业”、即生产型服务业方向发展。
“让上海多一个西湖,让杭州多一个外滩”
跨江大桥与跨海大桥的建设,“D字头”城际列车的公交化,磁悬浮时代的即将到来,使长三角的新时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构,“让上海多一个西湖,让杭州多一个外滩”终于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而逐渐成为现实。但是,比硬件上时空距离的缩小更令人高兴的,是人们特别是许多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上时空距离的缩小,多年来楚河汉界分明的行政壁垒终于有了松动、甚至打破的迹向。
上个月,宁波市规划局公布了余(姚)慈(溪)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要求这两座相距不远的县级市,联手打造余慈中心城,从而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强化经济区域概念,以求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比起余姚、慈溪的合作,江苏江阴与靖江的合作更进一步,双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跨行政区域的工业园区,并用“投资、管理以江阴为主,土地、劳动力和环境配套以靖江为主”的行政“混血”方式进行管理,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长三角地区的一些观察家指出,别小看区域合作迈出的这一小步,它实际上是许多领导突破行政壁垒、地域观念而迈出的一大步。众所周知,长三角尽管多年来一直在高举区域合作的大旗,但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江苏一位干部形象地说,“爹有娘有,不如怀揣自有”,更何况分属于不同地区的各级领导了。正是在“屁股指挥大脑”的作用下,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竞争远远大于合作,以行政区划为界,产业规划上严重同构、优惠政策上互挖盆地、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这成为“无序长三角”广为人们诟病的理由。
“阻碍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是各自利益,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还是利益”。靖江市委书记刘建国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各地面临的竞争主要是周边地区的竞争,因此彼此之间往往是竞争大于合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区域都面临外界甚至国外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区域间的合作便有了共同利益的纽带,因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正是在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长三角协同作战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除国家级层面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即将出台外,长三角各城市也主动将自己纳入长三角体系。在上海今年初制订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中,将紧邻苏浙两地的虹桥地区规划为“服务长三角的新城市中心地区”,其作用是改变“上海缺乏连接长三角其他地区的高速交通网络的事实”,促成上海真正成为“区域内物流和现代服务中心”。
“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尚有很多路要走,但毕竟出现了‘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的局面,有了这个基础,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就厚望可期。”长三角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玉芳说。
环境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经济建设
在许多地方“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背景之下,只要手握大项目就可以成为政府坐上宾的一些老板,近年来到长三角时却时常碰壁。从2003年开始,江阴对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印染等15类项目一律禁批,市政府已否决了300多个污染严重、选址不当或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不少干部在谈起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长三角地区在经历了市场经济起步时期饥不择食的阶段之后,越来越多的干部认识到,环境建设与生态建设其实也是更高层次的经济建设。
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建设经济高地,首先要成为吸纳各种人才的高地,而建设人才高地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环境与生态,试想一个污水横流、生态脆弱的地方怎能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为了打造一个吸纳人才的良好环境,江阴近年来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关停和取缔了108个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和项目,对445家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除此以,江阴还禁采山石,禁水封井,以保护自然生态。
在长三角经济龙头的上海,除了拒绝那些纯粹为他人做嫁衣的加工制造业外,还设置了投资门槛。以张江园区为例,一套“产业/产业环节等级评估体系”,对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进行定义,有污染、资源消耗大、产业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定义为劣势产业,不仅不得引入,而且还被列入逐步淘汰的名单。
“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着竞争力的高低,也决定着税源的多寡。” 江苏省发展委研究所所长顾为东介绍说,“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是从保有环节征税,也就是财产税,因此,谁的环境好,谁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居住,也就能获得更多的税源。我们现在虽然主要是从生产环节征税,但这种状况迟早会发生改变,如物业税现在已箭在弦上。从长远看,即使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税源,也应该把环境、生态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