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财政增收的持久动力 ———青岛开发区财源建设记事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5月11日 08:38
    一期投资125亿元的大炼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总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55万吨修船坞投入使用、欧里重工第一台挖掘机下线……以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修船、新型材料、高新技术和港口物流等产业为代表的“六大产业集群”龙头项目迅速崛起,青岛开发区财源经济发展正在谱写新篇章。2006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保持了三年翻一番的强劲态势,探索出了一条财政增收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互动新路子。
    壮大财源经济规模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评价,壮大财源经济规模。自2005年以来,青岛开发区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招商项目评价工作机制的试行意见》,对招商引资项目从投资真实性、产业政策、规划布局、科技含量、资源消耗、财税贡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度高、附加值高的项目。特别在产业布局上,提出了集约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围绕石化、汽车、造修船、特种钢、家电电子等重点领域,突出龙头项目“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以海尔、海信、瑞智精密机电等为核心的家电电子产业走廊,以中石化千万吨炼油等为核心的高科技石化产业群,以北船重工、上汽通用五菱、浦项不锈钢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基地,不仅组成了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靓丽风景线,更成为了全区财源经济不断壮大的稳固支撑,仅2006年全区现代制造业税收贡献即达到14.7亿元,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45.5%。
    提升财源经济质量
    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提升财源经济质量。既重招商引资,更重政策服务,青岛开发区始终把用好用足财政杠杆、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头戏。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等多项政策,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18个;近两年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4亿元,扶持重点科技项目105个。同时,从2004年起对每年新创的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创新发明等实行一次性奖励政策,最高奖励额度达到百万元,仅2006年即兑现新创品牌奖励资金1380万元,促进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1个。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通过设立品牌奖励资金、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扶持,大力实施民营企业扶优扶强战略,鼓励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是区财政从2004年起连续4年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引导扶持民间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为区内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近亿元,培育起科瑞特、伟业集团、兴华集团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品牌,民营企业对全区税收贡献的比重持续提高。2006年,全区民营企业实现税收22.5亿元,占全区总量的57.4%。
    确保财政持续增收
    强化税源动态监控机制,确保财政持续增收。青岛开发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向财政增收转化也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该区自2004年成立财源建设办公室以来,根据财源形势任务需要,将财源建设成员单位扩大到交通、土地、房地产等不同领域的31个部门,形成了涉税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依托这一平台,该区建立重点企业纳税情况月分析报告制度,对全区前20名纳税大户、前30名出口退税大户以及交通物流、建安房地产等8个行业税收贡献前20位的160家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对每年百余家在建、拟建招商引资大项目提前纳入税收监控,对开工、投产重点项目提前进行税收预测,并通过建立“大企业直通车”等服务机制落实促收责任,促进了重点项目快开工、快投产、快产生效益。通过税收监管与服务企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财源建设的互促互进,形成了税源建设百花齐放的新格局,2006年全区纳税千万以上企业达到60余家,税收贡献占到全区的55%。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