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外墙、落地玻璃、金属立面、现代雕塑……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福田中心区,“田面设计之都”简单、时尚、环保,成为一道特别的城市风景线。 5月23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后的第3天,深圳会展中心逐渐平静。但是,作为本届文博会分会场之一的深圳“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里,却比展会期间更忙碌。 目前,当今国际排名前50位的设计大师中,决定入驻这里的已有10位。除了有“创意产业之父”称号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外,德国设计大师易吉·克拉尼、法国“设计鬼才”菲利普·斯塔克、日本设计大师田中浩沼等一批国际知名设计师,还有瑞士波斯卡公司(水上摩托车)、日本01工业设计公司、韩国TMT视频设计公司、ASIA澳大利亚设计公司顶尖设计机构等也将陆续进驻。 像“田面设计之都”这样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在深圳还有许多:罗湖创意文化广场、南山意库、华侨城OCT—LOFT创意文化产业园、宝安F518创意产业园等等。众多的创意产业聚集地正如雨后春笋在深圳创立,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人才在这里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大城市是创意产业的最佳发展平台。但目前城市寸土寸金,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何处寻觅立足空间?为解决这个问题,深圳福田区委、区政府作出了一个创新: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旧工业区、旧村旧城改造相结合,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腾笼换鸟”,调整产业结构。 福田区专门成立了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派专人驻点沟通协调,与田面股份公司一道做好原租户的清退、补偿工作。区领导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到现场办公。在区里的大力推动下,这个脱胎于田面工业区,由6栋旧厂房、4栋旧宿舍变脸而来,建筑面积达4.78万平方米的“田面设计之都”,从动工到启用,仅用了短短两个多月。 在福田区委书记许德森看来,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的“无形资源”,能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因此,在发展初期,政府要当好“引路人”,舍得投入,营造环境,培育市场,不断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知名品牌,增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不等于企业的简单集聚。在第三届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王缉慈指出,同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方扎堆,如果他们之间没有合作,不可能促进创新。除了硬件建设之外,还应设立商会、行会、各种技术平台、交流平台和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等,促使企业之间良性互动。 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深圳正是这么做的。“田面创意之都”在改造建设之初,就预先设置了诸多围绕着创意本身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从事中介、法律、展览业务的公司进驻,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意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金融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证、培训、评估及公共服务等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基地。 据了解,“田面设计之都”的运营理念极具特色。比如产品交易————组织拍卖、产品包装、促成交易等,为入驻企业寻找客户,创建需求;产权保护————在园区内设计企业同业工会(也称设计联盟),由设计师们共同制订竞争规则,限制恶意压价行为;呼叫中心————入驻企业可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短信、网上呼叫等方式进入呼叫中心,所有服务将得到快速响应;设计培训与认证————各种级别技能培训,国内外资质认证;等等。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少峰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投入智力资源,产出知识产权,是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原本松散的个体品牌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凝聚,形成一股更强有力的品牌力量,吸引着更多的创意产业者,也就是产业园聚集效应所带来的增殖价值。除了内部形成一个链条外,“田面设计之都”外面庞大的制造企业群,本身就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的“生态圈”。 有了空间,有了体系,最关键的就是调动人的因素。深圳在培育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推出了多项鼓励措施,逐步完善有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证、金融、贸易、培训、评估等公共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今年以来,深圳陆续发布了4个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件,将分“企业示范基地”、“孵化基地”、“教学和培训基地”三种类型建立文化产业基地。经过评定的基地和进入基地的文化企业将得到一系列政策支持。深圳市还建立了政府绿色通道,参照《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等办法,对基地在人才引进、子女就学、工商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支持。 新兴孵化基地还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或奖励。“十一五”期间,深圳市财政将从市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总额3亿元,对经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投资机构评定通过的创新文化项目,按所需资金的10%给予项目补贴。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市里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