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北省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了22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54.6亿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20.6%和21.3%。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廊坊市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先进城市的称号。 2007年,被廊坊市定为引进高科技项目的丰收之年。国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华为、中兴等均不约而同地在该市建立产业基地,总投资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它们的参与使廊坊向科技创新型城市迈进的目标更加明朗。廊坊市委书记王增力认为,廊坊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得益于抓好了三项措施,这就是:建科技创新型产业园区、筑科技创新型人才基地、行科技创新型保障机制。 廊坊市充分发挥毗邻大都市的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有效促进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他们把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 第一项措施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的发展平台。吸附了清华大学的科技园、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中国农科院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汉王的产业园、华为的北方制造基地等一大批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廊坊兴业办厂,形成了以园区、基地为辐射源带动周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使快速孵化、就地转化、对外磁化的聚裂变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比如廊坊开发区,通过高规格搭建招商平台,先后有上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世界500强中的企业达14家。 第二项举措就是实施“人才高地” 战略。由于廊坊属于新建城市,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高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人才。该市从1999年开始大力引进人才,实施年引进大学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1000人、引进中级以上技术人才1000人的“双千工程”。市里先后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17000多名,人才密度指数由5年前的7%提高到11%,市区内每4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 而从2005年开始,市里又着手实施高技术人才引进的“双百工程”,每年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知识分子、副高以上技术人才各百名。一年多共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240多人。而对于京津两地人才,他们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使京津两地技术人才直接和间接为廊坊科技创新服务的达到10000多人。香宜生物科技、新东方冷轧薄板、阳光硅谷电子、新奥博为等许多企业通过吸引创新人才,使企业产值利润均实现了翻番。 第三项措施就是创造和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廊坊市专门建立了一整套组织保证体系,与之配套的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创新基金、创造创新协会,从人、财、物等多方面保证创新体系的发育和完善。几年来,廊坊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38次,培训人员近2800余人次,帮助近千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ISO14001管理体系认证,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专家到廊坊举办博士后发布会、项目网上发布、成果展示和科技洽谈等活动近百次。通过有效联络,廊坊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华北航天学院建立了廊坊市CAD、CAM、CIMS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在创新机制的保障下,科技创新真正成了廊坊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撑力,2007年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