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全力推动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6月20日 08:53
    不久前闭幕的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将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在“十五”末基础上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人均水平进入全国中等行列。第二步,至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要立足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发展特色农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要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按照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蔬菜、药材、花卉、牛羊肉、绒毛等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努力使青海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油菜制种基地;坚持用工业化和生态环保的理念推动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网络,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发展设施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节水农业,改善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强化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要继续组织实施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着力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牧民自主开展农牧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牧民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步伐,维护农民工权益,优化劳务经济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百万农牧民转移就业目标;认真搞好村庄规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使农牧区人居环境有大的改观。
    (二)坚持培育壮大特色工业,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积极把煤及煤化工、硅材料及太阳能等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要努力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系列产品生产基地、黄河上游水电基地、有色金属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硅材料和太阳能产业基地、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医药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纺织业及手工业,做大做强藏毯产业,把青海建成国际性的藏毯生产集散基地;进一步加快冶金、机械、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结构优化和企业重组,提升传统工业的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集成力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以轻金属新材料、晶体硅、生物制品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要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加速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要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勘查,力争发现一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大型矿床和重点矿种。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争创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三)坚持以高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新提升。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突出高原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景区建设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黄河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精心培育世界级、国家级精品旅游品牌。
    进一步拓展服务业领域,壮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水平。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流通、金融保险、市场中介等行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改进社区服务,扩大信贷消费领域和规模,繁荣城乡市场。加强面向农牧区的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服务业领域全方位向社会资本开放,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迈出新步伐。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来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禁止各种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把工业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构建循环产业链;加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土地、矿产资源的配置机制。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活动,促进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精心组织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修复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要加快推进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山地的生态保护与治理,逐步恢复良性循环的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东部农业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继续抓好退牧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快城乡绿化步伐;积极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的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形成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自觉参与生态建设的机制;切实加大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力度,不断改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
    (五)坚持统筹谋划,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加快形成“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要全力加快发展,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区;做大做强西宁市,使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大力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努力建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要努力加快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柴达木地区,要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基础,以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创造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环湖地区,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在确保青海湖湿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发展,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三江源”地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手工业,实现保护生态与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双赢。要高度重视黄河沿岸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湟水沿岸发展水平,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带。要加快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步伐。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促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要以发展现有城镇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形成城镇产业支撑,促进农牧区人口到城镇稳定就业定居,不断提高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六)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增强发展后劲提供新支撑。要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全省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抓紧兴建一批大中型调蓄水骨干工程,搞好重要灌区建设与改造,统筹水资源调配,逐步解决工程性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把交通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成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气化工程,加强公路干线、出省通道、重要资源开发地和农牧区公路建设,实施西宁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玉树民用机场,形成以西宁、格尔木为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步伐,扩大油气煤规模,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区域电力主网架和电力输送工程建设,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增加农牧区和非工业用电,建立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