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巩固优势 发展优势 ———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系列报道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6月28日 10:05
    如何评价当前香港的经济形势?众多接受采访的香港经济界人士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现在是香港回归以来最好的时期。
    这个答案是有一系列数据支持的。
    经济持续增长。200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为1472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6.8%;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214710港元,比上年增长5.8%。
    财政状况好转。香港的财政年度为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特区政府2005/2006年度财政收入为2471亿港元,结余140亿港元,扭转了连年赤字的局面。2006/2007年度财政结余预计为551亿港元,为历年来第二高。
    家底更加丰厚。截至2007年3月,香港的外汇储备为1354亿美元,居世界第8位;财政储备为3657亿港元。
    就业不断改善。2007年3月香港失业率为4.3%,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一)
    尽管回归前人们对香港经济的前景有着种种臆测,但回归后骤然而至的种种意外冲击,还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
    10年前,在那场席卷亚洲、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以经济高度自由著称的香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面对国际金融“大鳄”的肆意攻击,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区政府果断出手,奋起反击,终于稳定了局面,取得了“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胜利。
    回首当年那场惊心动魂的斗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对记者感叹:香港人有一种精神,就是“永不言败”。每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很快地总结,很快地反思,改善我们的工作。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金融市场有了整体的提升。期货市场、现货市场,还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改善。现在香港应对外来冲击的能力有了显著增强。正是10年来香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今天的香港比1997年以前更稳固,更成熟,更了解香港将来发展的道路。
    唐英年是在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出任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的。那是2003年8月,非典疫情使刚刚出现复苏势头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唐英年介绍,当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是通货紧缩,5年累计通货紧缩14%左右,平减物价指数(指用名义产值除以实际产值所得到的价格指数)下调了24%左右;二是经济负增长,失业率创历史新高。“但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对香港经济也没有失去信心。香港经历了很多的挑战,香港人经得住考验。”
    唐英年对香港经济的坚强信心很快为现实所印证。随着中央政府加大对香港经济的支持力度,签署并实施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推出内地部分省市居民个人赴香港游等重大举措;随着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改善民生,香港经济终于走出谷底,形成V型反转。2001年香港经济增长仅为0.6%,2002年为1.8%,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3.2%,从2004年到2006年,经济增长分别录得8.6%、7.5%、6.8%的增幅。2004年7月,香港摆脱了持续68个月的通货紧缩。2006年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比上年平均上升2%。与此同时,负资产个案从2003年6月的10.6万宗减至2006年4季度的8400宗。
    “过去几年,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居民的共同努力,香港经济出现了全面的复苏,过去3年香港经济年平均增长7.6%,这对于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唐英年对记者说。
    经济的强劲复苏使香港居民普遍受惠。一些节庆日,不少企业传出加薪喜报,雇员普遍获得丰厚花红。香港税务局分析纳税人资料,发现2005/2006年度香港125.2万名纳税人的收入创历史新高,达4747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1%。
    4月18日,由唐英年出任财政司长以来编制的第四份财政预算案,在香港立法会三读高票通过,在2007/2008年度财政年度,特区政府将拿出200多亿港元,实行多项税务宽减和一次性回馈措施,藏富于民;同时继续积极推动各项扶助弱势社群的措施,投放在社会福利方面的预算开支总额达374亿港元,是除教育以外的最大开支项目。
    (二)
    经风雨后见彩虹。走过不平坦的10年发展之路,人们发现,香港传统优势产业抵御了各种风浪的冲击,固本强基,避短扬长,赢得了新的优势。10年来,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金融业是香港经济的重中之重。回归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长足发展。截至2006年底,香港有认可的银行机构202家,其中持牌银行138家。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有69家在港营业;香港银行总资产为83069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香港是世界上第六大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2004年日平均成交量为1022亿美元;香港还是世界四大黄金交易中心之一,2005年交易量达到392万两。
    香港股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总市值超过14万亿港元,全球排名第八,亚洲排名第二。在位于中环交易广场的香港交易所,记者看到,交易大厅宽敞明亮,“红马甲”们安静地守候在各自的电脑前,聚精会神地关注行情的变化。交易所主席夏佳理介绍,截至今年5月25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挂牌上市的公司从10年前的619家上升到1188家,总市值由4.3492万亿港元提高到14.8309万亿港元,2006年总交易量达到8.3763万亿港元。去年全年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超过3300亿港元,超越了纽约,仅次于伦敦,全球排名第二。
    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目前香港是世界第11大贸易体。2006年进出口总额为5万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其中出口(包括港产品出口和转口)2.46万亿港元,增长9.4%;进口2.59万亿港元,增长11.6%。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目前约有80家国际航运公司每周提供约450航班,覆盖全球超过500个港口。2006年共处理2331万个标准集装箱。从1992年至2006年,集装箱处理量仅有3年排世界第二位,其余年份皆居世界第一;作为全球第五大船舶注册中心,截至今年3月,香港注册船舶总吨位达3338万吨;作为世界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香港国际机场拥有年客运量8700万人次、货运量900万吨的设计能力,2006年处理的货物总量为358万吨,比上年增长5.2%,居世界第一位。
    记者来到葵涌港一号码头参观,但见海面上巨轮穿梭,码头边吊塔林立,一片繁忙兴旺景象。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项目发展及工程总裁卢伟民向记者介绍,这家成立于1969年的私营公司曾建设了香港首座集装箱码头,在过去的10年中,公司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并在向内地扩展。2004年8月,公司参与建设的葵涌9号码头竣工,使公司拥有的集装箱泊位增加到7个。2005年,公司启动超过10亿港元的投资项目,以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一、二、五号集装箱码头设施,体现了对香港航运业发展的信心。
    (三)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香港经济在经历两次转型之后,形成了以金融、贸易、航运为支柱产业,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如何进一步改善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界人士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长期关注香港经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光大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周八骏认为,香港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尚处于破题阶段,经济的持续复苏为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转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二是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是发展知识经济,重点是发展高科技制造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直是特区政府着力推进的政策目标。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黄锦辉介绍,回归以来,工贸行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稳定力量,工贸行业对香港GDP的直接贡献在25%左右,与工贸有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0%。尤其可喜的是,工贸行业在急速转型中出现四大趋势,一是工贸行业的规模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向高增值领域转型。回归前,大部分香港厂商主要从事加工,从事设计生产的厂商大约只占五成,去年升到七成;港企投入研发的支出已占到营业额的2%至3%,比几年前高出一倍;香港出口产品中,已有三分之一属于高科技产品,50%为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三是国际及内销市场扩大,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四是更加注重发展品牌。10年前大约只有二成厂商拥有自己的品牌,今天拥有自主品牌的厂商占到四成左右,港商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
    香港的航运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但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国际港口服务业已经历了二代转型,正在向第三代转变。第一代港口服务业主要是货物中转和集散,第二代的功能是货物集散和加工增值。正在兴起的第三代港口服务业不仅从事货物集散,更重要的功能是以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来实现高增值的资源综合配置,即现代智能化物流调度配给。特区政府经济发展与劳工局局长叶澍介绍说,香港拥有一流运输设施和交通网络,加上珠江三角洲的强大生产能力,已发展成为联结内地与世界市场的物流业枢纽。特区政府将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多式联运,发展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为物流业界提供中立而开放的资讯平台,加快货物与资讯的流通,综合提供多个环节的服务,以增强香港作为供应链基地的优势。
    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特区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旅游业、会展业、高科技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有的犹如小荷初露,有的已如大树撑天。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尚不平衡,但人们相信,随着香港经济转型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一批新兴产业必将在这片富有活力的土壤上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与传统支柱产业一起,共同支撑起香港经济的美好明天。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