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8月29日 10:46
福建省南平市是重要的绿色资源腹地。这个曾经辉煌数十年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如何摆脱滞后局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市委、市政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交通基础的改善,闽北的生态、资源等比较优势将日益凸显,南平不再是山区而将成为沿海的腹地,不再是内地而将是新一轮创业的前锋。现在‘长三角’正面临产业转移,我们把这里的投资软硬件环境营造好,就能赢来大的发展机会。”福建省南平市市长龚清概告诉记者。
积蓄跃升实力
“发展不能等,不能让,不能留有余地,要敢闯敢拼,竭尽全力,这样持续几年,南平就会有一个新面貌。”龚清概道出了近几年南平快速发展的关键。
2001年以来,南平市各级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发展不放松,成效显著。一组组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几年来南平所取得的成绩: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99.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95.2亿元,年均增长11.8%;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36亿元,年均增长27.5%;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年均增长13.4%;外贸出口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9亿元,年均增长11.5%;以武夷山为龙头的旅游总收入达24.9亿元,接待游客883.7万人次,年均增长16.2%。
同时,南平实施的“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也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规模工业产值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46倍和2倍。七大工业产业初具集群雏形,产值占规模工业的59.1%,规模企业从原有的403家增加到839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51家。
突破交通瓶颈
交通不便曾经是制约南平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今这个难题正逐渐被破解。记者在浦城县境内的浦南高速公路现场看到,工地上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开展了以“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为主题的劳动竞赛,确保明年按期顺利通车。
“长期以来制约闽北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通’,近几年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也得益于‘通’,推进南平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通’。‘通’对南平发挥前锋作用至关重要。”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徐谦说。“十五”期间,经过努力,闽北交通不便的状况正在缓解,农村公路、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同时推进,已有10条高速公路列入海峡西岸高速公路网,其中8条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今后5年,南平将在抓紧推进向莆铁路南平连接线工程和省县乡道改造的同时,集中精力加快新的高速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将开工建设一条高速公路。随着高速路网的逐步形成,以建阳、武夷山为中心,闽北与福州、温州、宁波、南昌等地区将形成经济圈,闽北也将成为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
谋求发展后劲
南平要“好字当头谋发展”。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在南平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好、绿色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提倡“好”字当头。
市委书记徐谦说,南平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要有大的发展和变化,关键在于一个“转”字。一是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做到持续务实、又好又快。二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增长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更多地注重产业的提升导向,更好地招商引资,把好环保、社保两个关口,守住生态和安全的底线。三是需要转变工作方式,政府更多着力于软硬环境的建设和营造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公平竞争的保障和维护、社会管理服务的改进和提升,在政企互动中优化经济生态、优化产业环境,进而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南平投资的企业家越来越多。2006年,新批港澳地区投资项目56项,引资4.4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3.36%;引进内资项目650项,实际到资69.33亿元;全市外贸出口4.29亿美元。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南平人更把这里的优良生态当作资源。地处建阳市的海西林产工贸城交通便利,是连接闽浙经济区的重要通道,也是闽西北及闽浙赣周边林区木材和林产品的主要集中地。2006年底,福州的一位服装投资商在考察后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次找到建阳市招商局的领导,表示只要手续办理齐全,他马上就在这里兴建一个大型服装加工厂,投资额将达数千万元,年上缴税收也将达到数百万元。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建阳市政府最终婉言谢绝。建阳市招商局局长周志刚告诉记者:“在这里投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投资强度符合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性指标,项目环评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绝不做‘捡到篮里都是菜’的事。”上半年经过严格筛选,入驻工贸城的企业有27家。今年还将继续瞄准上海、浙江和闽南沿海发达地区,瞄准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双高”项目,吸引企业,使企业在此落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