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常州高新区腾飞的翅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9月25日 10:09
经过15年的发展,江苏省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步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形成电子信息、软件、智能仪器、动力机械、“三药”(医药、农药、兽药)及其中间体、新材料等六大高新技术产品群。2006年全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203.5亿元、660.3亿元、43.82亿元,分别是15年前常州全市的2倍、2.18倍、4倍。常州高新区的同志告诉记者,创新为高新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最难的是获得第一笔启动资金。”谈起创业的历程,孙晓慰感慨地说。孙晓慰是毕业于美国密执安理工大学的博士,2000年初回国创业。到常州高新区来的时候,他只带了3页纸的项目计划书。常州高新区给予他500万元启动资金的支持,使他的电吸附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剑伟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敢试、敢闯、敢干,着力打造一个服务最佳、收费最少、审批最简、环境最美、法治最好、投资活跃的体制创新先行区,为企业和科研开发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高新区先后制定了多项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扶持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去年高新区投入9224万元支持企业挖潜改造,投入7750万元用于科技扶持,兑现优惠政策3762万元,争取上级重点技改和新品开发专项扶持资金5700万元,170家创新企业从中受益。
建设创新人才的乐园
2006年,常州高新区成为江苏省首批“人才特区”试点地区,规划到2010年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强区和在全省名列前茅的“人才特区”,推进千名海外归国人才集聚工程。为此,高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除保障人才引进渠道畅通快捷外,高新区还将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每人最高33万元的资助,在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享受每月1000元的资助金。高新区还鼓励用人单位采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项目聘用、聘请顾问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人才不迁户口和不转人事关系的,可通过办理“人才特聘证”来区工作。
今年上半年,常州高新区已吸引了留法博士赵善麒领衔的新型高频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项目、留美博士祁晓阳领衔的创新型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项目、留学荷兰的博士朱阳领衔的植物保护生物防治制剂生产和研究开发项目、留日博士张驰领衔的通用流体数值模拟软件开发及其工程应用项目、留美博士徐飞领衔的微芯片光掩膜工艺设备制造项目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落户常州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
架构创新创业的平台
常州高新区已具备7个创新平台: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常州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常州“三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国家环保产业园。为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专题园区,常州高新区加快把专题园区建设成精品工程,变分散式开发为集约式开发。
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开发园、“三药”研发公用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载体的孵化网络,累计孵化384家企业,形成了总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4个基地,成为常州最有活力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才聚集区,被科技部授予“先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称号。
今年5月15日,常州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常州软件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入选首批5家“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截至去年底,常州软件园一期已建成软件开发用房10万平方米,已有北大众志、微创博维、常牵自动化系统、南大苏富特、中软华融等160家企业入驻,开发软件产品196个,从业人员约5000人,初步形成了以应用软件为主的服务外包特色。今年以来,常州软件园立足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外包,共引进相关企业38家,同比增长108%。常州动画基地是全国第一批九大基地中惟一的地市级基地。入驻该基地的企业累计达81家,具备上万分钟动画片的年生产能力。去年基地共有71个动画题材项目被批准立项,完成动画片12部。基地入驻企业数以及经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的动漫项目数在全国动画产业基地中位居第一。
为鼓励软件产业发展,常州市每年拨款2500万元作为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驻的软件企业进行奖励。常州市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20位,生产能力超过250亿元,建成“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长三角服务外包承接基地”、“亚洲创意动漫制作中心”。
2003年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常州“三药”科技产业基地,拥有“医药、农药、兽药”科研生产企业7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4家,现有从业人员近万人。“三药”基地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项,完成省级科技项目57项,申请专利100多项,成功开发“三药”新品42项,拥有国家一类新药3个,二类新药近30个。目前,基地内企业已拥有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常州高新区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20%以上资金资助“三药”开发项目;高新区专门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协调服务机构常州三药工程开发院。开发院以技术硬件支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建立了公共实验室、信息服务平台、专利战略平台等“三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培训、国际合作、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产学研服务等。预计到2010年,“三药”基地企业年销售总额将达到15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销售额将达到105亿元;企业总数增加到9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25家;培育和引进40个到60个“三药”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