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9月30日 10:08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中央连续出台了4个中央一号文件及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激活了农村经济市场。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六大以来云南省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业绩
(一)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3年以来,云南农村经济在“稳定粮食面积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天然药物、蔬菜、花卉、香料等新兴特色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引下,开始了新一轮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几年的调整,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404.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59.9万亩,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2.6%和27.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速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全省粮经作物的种植比重由2002年的71.6:28.4调整为67:33。
在粮食作物中,优质粮食品种显著增加,稻谷、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各种专用粮、饲料粮、优质大豆、优质薯类和荞麦等名特优粮食产品比过去有了长足发展。
在经济作物中,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提高,绿色食品、蔬菜、马铃薯、花卉、天然药物、水果、咖啡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和迅速发展,油料作物的种植规模屡创新高,促进了云南种植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十六大以来,云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全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240.87万亩,总产量为1424.74万吨。经过五年的发展, 到2006年,云南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6404.5万亩,总产量达到1542.21万吨。2006年与2002年相比,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63.63万亩,增长幅度为2.6%,平均年增长0.65% ;粮食总产量增加117.47万吨,增长幅度为8.2%,平均年增长2.0%。
十六大以来云南省粮食生产情况统计表
|
播种面积
(万亩) |
平均亩产
(公斤) |
总产量
(万吨) |
人均占有量
(公斤/人) |
2002 |
6240.9 |
228.29 |
1427.74 |
329 |
2003 |
6102.6 |
241.05 |
1471.01 |
336 |
2004 |
6237.7 |
242.00 |
1509.50 |
342 |
2005 |
6380.9 |
237.42 |
1514.93 |
340 |
2006 |
6404.5 |
240.80 |
1542.21 |
344 |
(三)全省粮食单产在波动中攀升
十六大以来,云南的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的发展在上下波动中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全省综合平均亩产水平在1999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后,一度开始回落。但十六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革命的不断兴起,科学种田不断深入人心,全省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民积极关注科学种田,经过几年的徘徊和蓄势待发,全省的综合平均亩产水平2003、2004连续两年再上新台阶,2003达到241.05公斤、2004年达到242公斤,刷新了1999年240.42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2005年云南省遇到了强“倒春寒”和春夏干旱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综合平均亩产有所下降, 2006年得到恢复,2006年综合平均亩产达到240.8公斤。
(四)十六大以来全省人均粮食生产量稳步提高
1995年,云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98公斤,经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巨大压力,到2002年上升到329公斤。十六大以来,在各级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到344公斤,比2002年提高了15公斤/人,全省城乡居民的“米袋子”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云南省的粮食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畜牧业奠定了牢固基础。
二、云南省粮食生产连续增产的原因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惠农政策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全省上下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业发展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为我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五年来上下齐心抓落实,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增效益,尤其是2004年开始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政府还相继制定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购买大中型农机补贴”、“柴油等生产资料增支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确保了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
(二)切实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十六大以来,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资逐年都有增加,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增支补贴”及“购买大中型农机补贴” 等政策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落实。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六大以来,全省水利基本建设进展迅速,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五小”工程。2002年,全省水利水电建设投资额仅为49.4亿元,到2006年,投资额增加到73.5亿元,增长24.1亿元,增幅达到49%。其中2006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2.5亿元,比2002年增加4.8亿元,增17%。2006年底全省水库总蓄水量达104.36亿立方米,比2002年增长10.3亿立方米,增11%;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253.6万亩,而2002年仅为2163.15万亩,4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90.45万亩,全省水利化程度达到35.8%。
(四)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优质粮食品种生产快速发展
十六大以来,云南全面启动了转基因安全监管、植物新品种保护和野生植物保护等工作。生态农业、沃土工程、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绿色无公害产品等技术的转变和创新,使云南省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四年来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项目累计完成面积近6500万亩,新选育农作物品种141个,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2006年全省优质稻面积79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8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70万亩;专用型马铃薯面积300万亩。在品种上,滇中优质稻、滇西专用小麦、滇东北专用玉米、加工型马铃薯等为云南粮食生产闯出了一条优质粮油产业的新路子。粮油生产不断向优化品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发展,使云南省粮生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