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多渠道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0月16日 15:03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资本市场建设提出新要求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胡锦涛同志昨日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经济发展时指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胡锦涛指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望加速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业内人士就此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望加速。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报告提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就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资金渠道。"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股票IPO明显加快,截至9月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1517家;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融资约4779亿元,创出历史新高。此外,公司债试点也已启动。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已超过10%,而前几年只有百分之几。如果将海外上市企业融资计算在内,我国直接融资比例还会有所提高。
不过,目前国际上日、德、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已分别达到50%、57%、70%。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直接融资比例还比较低,尤其是债券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严重滞后。由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系统风险。"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以平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关系。"赵锡军说。
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截至今年9月底,专业机构持股市值已占上市A股流通市值的三成多。赵锡军表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为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创造了条件。而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发行更多投资品种,也为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提供了空间,两者相互促进。
"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可以满足各类主体的不同融资需求。"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他说,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尤为重要,其中既要发展沪深股市这样的高层次市场,也要建设区域性权益类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这是高层次市场的基础,通过区域性低层次市场的培育,可以为高层次市场提供上市资源。"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建立市场自身竞争机制。"刘煜辉表示。
提高竞争力迫在眉睫
"报告提出提高证券业竞争力,这其中包括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的竞争力。"赵锡军表示。虽然与过去相比,我国证券业竞争能力有所提高,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随着中国金融服务市场不断对外开放,本土券业将面临来自国际投行们的激烈竞争。
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业务,基本被国际投行或外资背景券商所垄断。这与国内券商在专业水平、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尚达不到国际市场承销业务要求不无关系。此外,国内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也缺乏国际经验。前不久,银行发行的一些QDII产品,大都委托给了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打理。
"因此,提高国内证券业竞争能力迫在眉睫。"赵锡军认为。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不断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投行们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服务的需要。
此外,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赵锡军就此表示,这要求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要高,发挥其优胜劣汰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同时,还要确保市场安全稳定运行,防范与化解风险。 王东明:本土证券公司当自强不息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前瞻性地预示了证券市场的重大发展。这5年,我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A股总市值从以前的3万亿元发展到现在的27万亿元,股票市值与GDP相比从此前的20%到超过100%,A股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中信证券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司净资产由2002年上市前的30亿元扩增到目前的450亿元,市值由上市初的12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3400亿元,排名亚洲同业首位。
记者: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的这五年中,你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
王东明: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改革和发展"贯穿了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的整个5年,没有改革,就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而改革又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
最深刻的变革无疑是股权分置改革,它推动了A股市场的彻底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A股市场的发展障碍,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融资功能得以顺利恢复。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种定价机制的问题,巩固了上市公司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利益捆在了一起,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实现了对接。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大力推进证券行业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有效化解了证券行业的风险,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创新及规范类券商数量40家左右,市场前五家公司的投行业务股权融资总量占有率为70%以上,其他业务的集中度正逐步提高,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证券行业信誉开始恢复,社会资金向证券市场回流,新开户数不断增加,大量人才也开始回流。
记者:中国证券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王东明:中国的证券市场一度是一个封闭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本土证券公司只要规规矩矩地做事是比较容易生存的。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打开了,我们将面对严峻的全球化的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各金融行业相互渗透的趋势正在加剧。展望未来,对外开放和综合经营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如何在开放和竞争中加快发展本土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本土证券公司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国内证券公司成为制度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努力做大做强本土证券机构。首先,推动证券公司多元化的资本募集方式,例如通过上市提升资本实力。其次,拓展证券公司经营范围,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开展综合经营业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例如最近新批准的直接投资业务就是一项重大创新。第三,赋予证券公司在与外资、保险和银行竞争中相同的国民待遇。允许证券公司参股其他金融机构。第四,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如QFII和QDII的实施过程中,优先向本土证券公司倾斜,推动本土证券公司率先国际化,并率先享受到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好处。
就中信证券而言,我们深刻认识到需要利用现在国内市场发展良好的时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案例中,日本证券业的教训发人深省。我在与野村证券的领导人交流时,他们告诉我,上个世纪80年代,无论是市值表现还是赢利能力,野村证券都如日中天。但由于贪恋和依赖当时日本国内市场的繁荣,野村失去了"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和先机,从而也丧失了成为一流国际投行的历史机遇。
以今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来看,那些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公司所受的影响越小。如高盛证券,其美国国内的业务和国际业务各占50%,"次贷"危机对其负面影响非常有限,其三季度盈利同比仍增加了70%。反观贝尔斯登公司,由于其90%的业务在美国国内,"次贷"事件对其打击也最严重。
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全面开放的前夜,国际投行已是雄心勃勃,摩拳擦掌。据说某国际投行预计在未来5年内在中国市场打造一只4000人的团队。在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大潮中,本土证券公司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希望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在历史性机遇中实现 "做大做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