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10月房价涨幅创历史新高 国务院:防经济增长由偏快转热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1月15日 10:20

  导读:
  国务院要求适时增加消费品进口
  国务院: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过热
  10月房价涨幅创历史新高
  10月消费品零售额增18.1% 创11年来最快增速
  周小川:稳定通胀预期
  再次加息脚步渐近
  国务院要求适时增加消费品进口
  国务院昨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市场供应和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工作。会议提出,适时增加部分消费品进口,调节市场余缺。
  商务部在9月份发布了对今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及300种生产资料供求状况的调查分析。分析显示,部分产品存在供求矛盾,特别是猪肉、猪排骨、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五种主要消费品出现10年来首度供应偏紧。
  对此,国务院提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调整关税政策,适时增加部分消费品进口,调节市场余缺。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高涨、粮食减产,国内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升,特别是猪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气等价格上涨较多。国务院表示,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较大。
  会议要求,今后要采取综合措施,扩大原油生产和加工,切实保障成品油供应,并加强消费品货源组织和产销衔接,大中城市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肉禽蛋奶储备。同时,还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
  国务院: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过热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市场供应和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高涨、粮食减产,国内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升,特别是猪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气等价格上涨较多。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扶持生猪、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增加公益性行业补贴,提高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标准,保证了市场基本平稳。
  会议指出,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库存充足,国内消费品供应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较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妥善安排人民群众生活,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
  (一)努力抓好农业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扶持粮食、油料、生猪、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直补标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油料生产,扩大冬季蔬菜生产,做好畜禽防疫工作。
  (二)采取综合措施,扩大原油生产和加工,切实保障成品油供应。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度。铁路、交通部门要优先安排居民生活必需品运输,畅通农产品(25.00,1.60,6.84%)运输"绿色通道"。加强消费品货源组织和产销衔接,大中城市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肉禽蛋奶储备。
  (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完善关税政策,适时增加部分消费品进口,调节市场余缺。
  (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六)妥善安排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生活。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学校食堂以及公共交通等公益性行业补贴政策。继续清理企业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落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措施。
  (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央国家机关要带头节电节水节能。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捐助活动。
  (八)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活摆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重要消费品的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
  10月房价涨幅创历史新高
  三季度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5%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三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季度高1.5个百分点。
  自今年4月份以来,全国房价涨幅逐月攀升。6-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连续五个月创下自2005年7月对房价实施月度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
  10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6%,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9%,涨幅与上月持平。其中,经济适用房、普通住房和高档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3%、10.9%和12.3%,环比分别上涨0.5%、2.1%和1.7%。
  分地区看,10月新房售价同比涨幅超过16%的城市有:宁波(19.1%)、乌鲁木齐(18.5%)、北京(17.8%)、北海(17.7%)和深圳(16.8%);环比涨幅超过3%的城市有:重庆(6.1%)、宜昌(4.1%)、西宁(4.0%)、湛江(3.9%)和吉林(3.6%)。
  10月份,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7%,涨幅比上月高1.1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同比涨幅高达21.1%。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办公楼、商业娱乐用房和工业仓储用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7%、6.6%和4.5%。
  调查还显示,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2%,涨幅比上季高1.9个百分点;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季高0.5个百分点;物业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与上季持平。其中,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和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0%、7.6%和6.4%。
  10月消费品零售额增18.1% 创11年来最快增速
  消费市场在继续升温--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3亿元,同比增长18.1%,创下1997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月度增速。
  月度增速11年来首次超过18%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增速逐月加快。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9月份增长17.0%),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前10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
  记者通过检索wind资讯历史数据发现,过去十多年中,1996年至1997年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速始终在高位徘徊,1997年1月达到19.8%,但1997年2月开始下滑至12.4%。此后十一年多的时间里,月度同比增速从未超过18%。而1997年2月社会消费品总额是2213.5亿元,这意味着,若不考虑物价因素,今年10月的消费品总额是当时的3.73倍。
  食品类消费增速居首
  数据显示,分地域看,10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598亿元,同比增长18.6%,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665亿元,增长17.1%。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899亿元,同比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71亿元,增长21.4%;其他行业零售额193亿元,增长5.0%。
  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4.4%、32.6%和26.2%。其中,粮油类增长45.1%,肉禽蛋类增长45.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5.0%,日用品类增长27.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0.5%,化妆品类增长32.1%,金银珠宝类增长37.5%,通讯器材类增长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7.8%。
  四大因素促消费升温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增温得益于四大因素: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前三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02%,达到了920万人。
  三是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降低了居民未来支出的压力,促使当前消费的增长。前三季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3089亿元,增长29.5%。9月末,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此外,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及消费热点的形成,也是前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一些产业链较长的消费增长较快,如10月汽车类增长36.1%,家具类增长41.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2.5%。
  周小川:稳定通胀预期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接受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避免长期负利率的局面。
  周小川说,把应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及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综合运用货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继续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同时逐步发挥特别国债对冲作用。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适当增强差别化政策引导力度。他重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坚持多重目标,要注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
  再次加息脚步渐近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达6.5%,重回8月份创下的近11年高点,再次引发人们对加息的遐想。
  自10月25日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被一些市场人士视为加息敏感期。但最近央行主要官员多次表示,是否加息尚待观察。那么,再次加息还有什么顾虑?
  一种观点认为,美联储降息掣肘中国加息空间。美国两次降息、中国五次加息后,目前以美元一年期Libor减中国一年期央票利率衡量的中美利差已由年初的2.49%缩小为0.52%。以此来看,如果中国进一步加息,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加大。但有迹象表明,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考量已开始放弃"利率平价理论"。从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副行长吴晓灵的公开表态来看,央行已认识到热钱入境主要是瞄准中国低利率下的资产价格膨胀,而非无风险利差套利。更何况,眼下中美利差有进一步收窄趋势,甚至可能发生逆转,中国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受其干扰。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以内为主",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来定。
  另一种观点顾虑的是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见顶回落,再次加息可能损伤实体经济。其实,尽管第三季度GDP、投资、消费增速环比均有所放缓,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9月宏观经济连续两个月处于偏快区。如果加息能使宏观经济降温,也只是从过快转向正常而已。
  还有观点认为,通胀走势出现拐点,再次加息已无必要。实际上,最近6个月CPI绝对水平持续上升。即使在所谓出现下跌拐点的9月份,经季节调整后的CPI季环比折年涨幅也高达11.2%。而根据最新数据测算,11月份CPI涨幅仍将高位运行,12月份CPI涨幅也将保持在5%以上。明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仍难见缓和,前5个月的月度CPI涨幅仅翘尾因素就可能高达4%左右。
  以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3.87%计算,未来一年预期实际利率仍很可能为负。因此,分析人士认为,为扭转负利率局面,年内应第六次加息。此外,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刚刚第九次上调,但加息与其并不矛盾,反而有相得益彰之效。除有利于扭转负利率局面外,还可抑制信贷投放、稳定通胀预期、缓解流动性过剩,可谓"一石多鸟"。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可能会在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全部公布后宣布加息。同时,加息不宜过猛,上调幅度应为27个基点,且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至于加息方式,可采取不对称的方式,一方面使存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以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使短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长期存贷款利率,以适应短期压力大、长期压力小的通胀形势。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