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3日 15:58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一、认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近5年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以及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明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为我们今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4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因此说,正确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社会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充足,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的快,更要注重发展的好,要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在发展道路上,要求我们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未来一个时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要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是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加快重组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国际产业结构呈现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把对外开放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改善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多管齐下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藏丰富的国家,不仅有茂密的山林、无垠的草原,还有富饶的平原、奔腾的江河,以及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地下矿藏、可开发能源等等,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用13亿人口一除,得到的人均拥有量又非常低。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很容易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使得经济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的制约。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今后仍然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来推动发展。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具备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内需空间。立足国内需求推动发展,要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优化进出口结构,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技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大型制造设备和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真正落实到为我所用上来。一是改善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服务业等产业;二是改善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三是着重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促进产业升级,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提高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