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国务院5年召开200次常务会议 宏观调控适时适度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19日 15:52
  新华社编者按:每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的消息通常都会在新闻媒体上出现。会议讨论了哪些重大事项、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每一位普通百姓都能从会议的新闻稿━━这一"写给老百姓看的会议纪要"中及时知晓。
  2003年3月19日新一届政府组成,到今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召开200次。这200次常务会议,贯穿着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红线,研究了580多项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见证了5年来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和民生显著改善的新进步,见证了建设公平、透明、规范的服务型政府的坚实步伐。
  最近,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就200次常务会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采访,围绕宏观调控、改革开放、民生改善和政府自身建设采写了四篇报道。从即日起,连续四天播发。(编者按完)
  12月14日9时,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第200次常务会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是第一项议题。会议认为,这个条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求有关部门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再次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然后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再由国务院决定公布施行。温家宝说:"这样做,用的时间长一些,但这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这次常务会议是过去5年来国务院召开200次常务会议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民生问题,还是宏观调控重大举措,国务院常务会议都要反复讨论、认真研究。
  从2003年3月19日国务院第1次常务会议至今,200次常务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先后研究了580多项议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举措,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这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5年━━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略高一些的增速,年度间增幅波动不超过1个百分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既快又稳的一个时期。
  这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5年━━
  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2万多亿元跃升至24万多亿元,5年净增12万亿元,经济总量在世界位次不断前移。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加6000亿元,今年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
  这是民生显著改善的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约6%。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业税。城镇新增就业5000多万人。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建立。
  从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回顾5年来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矛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
  见事早、判断准 国务院工作果断有力,适时适度
  见事早、判断准,适时提出调控的政策取向和重点,合理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是国务院领导经济工作的显著特点。
  基本每周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
  全面分析、正确把握、有效应对━━仔细阅读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报道,分析研究经济走势是经常性议题。除每季度专题研究经济形势外,每当经济运行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常务会议总是及时提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3年4月至5月,在非典肆虐的情况下,国务院接连召开5次常务会议出台一系列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轨道,在第二季度增长不到7%的背景下,全年仍比上年增长10%。
  2004年,面对上年粮食减产和投资膨胀"双碰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复杂局面,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及一系列座谈会专题研究,一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一方面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当年,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得到缓解,投资增速平稳回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步入2005年,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多次部署调控措施。房价和房地产投资在当年增幅缓慢回落,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
  为落实"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第145次常务会议确定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和相关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当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33%,扭转了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势头。
  2007年上半年,根据经济走势变化,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以控制"三过"发展。今年以来,常务会议还多次研究分析物价上涨原因,提出对策。下半年来,又进一步确定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有关议题和决策,清晰地反映出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一基本原则。
  事实证明,正是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才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明确,方法日益完善,效果逐步显现。
  国务院宏观调控从加强农业入手 农民告别皇粮国税
  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将超过1万亿斤。这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丰收,也是1985年以来粮食首次连续4年增产。
  "这次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入手的。"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强调。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形势一度严峻:2003年粮食产量降到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粮食播种面积减到15亿亩以下,为新中国以来最低水平,农民增收缓慢……
  2004年初,我国一些地区粮食供应紧张。3月份全国人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白天出席会议,晚上研究部署调运粮食。
  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
  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从当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并从当年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
  这期间,国务院接连召开一系列会议,决定采取扩大良种补贴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大粮食主产区减免农业税的力度、稳定农资价格等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
  春耕在即,农时不等人。2004年4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河北省定兴县,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春耕生产情况,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2004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全年用于"三农"支出2626亿元,增长22.5%。当年,我国粮食产量达9390亿斤,同比增长9%。
  与此同时,"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逐步实施,农民得到了多年来少有的实惠━━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让种粮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以粮食直补为例,到2007年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41亿元。
  取消农业税的进程大大加快。原定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时间表,缩短至3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特产税、屠宰税、牧业税也陆续取消。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
  为防止粮食丰收后谷贱伤农,国家又适时出台措施稳定粮价,不让种粮农民吃亏。这几年,每逢春耕前,国务院都适时召开常务会议调整稻谷等粮食最低收购价,使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尽早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2004年5月19日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家近年来还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交通等农村基础设施。从2003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约1.6万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3000亿元。
  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大地发生巨变,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改善。2003年至2007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4.9亿亩增加到15.9亿亩,增加约1亿亩;农民持续增收,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约6%。
  虽然2007年以来国内食品价格上涨,但充足的粮食库存使稳定市场有了基本的保证,这正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