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25日 14:28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孕育希望的田野。
黑龙江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粮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占省际间可调配粮食的四分之一。60年来,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黑龙江垦区担负着特殊的使命。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对记者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归根到底是因为垦区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农业。黑龙江垦区以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为引领,以高科技精准农业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模式,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营理念面向广阔市场,探索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方式,走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在垦区大地上,记者所到之处,现代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模式让人印象深刻。
机械化:促进规模农业
黑龙江垦区从开垦初期年产粮480万斤到1978年的年产粮50亿斤,用了30年时间;从年产粮50亿斤到1995年年产粮达到100亿斤,用了17年时间;而从年产粮100亿斤到2005年年产粮突破200亿斤,仅用了10年时间。去年垦区粮食总产达到2264亿斤,今年虽然遭遇暴雪和干旱,垦区仍实现了大丰收,粮食总产达2493亿斤,其中商品粮225亿斤,商品率首次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
为什么垦区粮食生产能力一直能够大幅度攀升呢?
记者来到乌裕河畔的红星农场,遇到了农户董克江。“1998年我们开始种地,一茬茬更新农机,从75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一直到现在450马力的拖拉机,地里的产量增加了,像我家种的黄豆,一亩地能比原来多收100斤呢!”董克江自豪地告诉记者。
红星农场场长于建华介绍说,自2003年起,农场投资6000多万元,更新了大型动力机械77台套、农机具300台件,这些现代农业机械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和墒、镇压等六项作业,使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红星农场通过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系统,以高科技投入和管理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红星农场只是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机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截至今年11月,垦区已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万多台、联合收获机149万台、农用飞机32架,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4%,实现了由初级农业机械化向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过渡。
科技化:支撑精准农业
“虽说我是个农民,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我常觉得自家的稻田就像个大工厂,自己像个工人,干的是技术活。”小兴安岭南麓铁力农场的程英华对记者说。
那么,是什么使田间变成“车间”的呢?
“现在很多农场都采用‘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田间作业方式,整地、选种、育秧、插秧、灌溉、植保、管理、收获全程都是标准化作业。”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说。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紧紧依托规模化、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将农业标准化应用到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标准化覆盖率达100%,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使标准化农业、数字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七星农场,记者了解到,农户采用高留茬搅浆整地机后,秸秆还田可以到达5厘米以下,产量提高20%;使用催芽箱进行催芽,出芽率已达到96%以上;测土施肥使农户可以“对症下药”。
在友谊农场,记者了解到,农场自2001年采用精准农业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8%—12%,利用大型拖拉机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工作效率25%—30%,每标亩可降低油料消耗15%—25%左右。
从传统的经营种植到现在的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和数字化管理,科技创新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插上了翅膀。目前,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以上。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2%以上。自1996年以来,在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翻了两番多,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措施的综合运用。
产业化:带动绿色农业
走进红星农场有机食品加工厂,机器隆隆,流水线上工人们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着。
于建华告诉记者,红星农场从2002年开始发展有机食品,目前经过标准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达到659万亩,并建成了2500亩的黑龙江省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园区,产品远销国内外,年销售产值达3000多万元。“今年农场投资4500万元建设有机酸菜加工厂和有机蔬菜加工厂,在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同时,为人们的餐桌打造安全食品和健康食品。”于建华说。
黑龙江农垦经委副主任于文华介绍,近年来,垦区大手笔重组了稻米、油脂、面粉、麦芽、乳品、肉类等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建起了以种植业、养殖业、特色经济为主的产业链,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领军地位的龙头企业集团。
为促进原料基地的健康发展,黑龙江垦区米、面、油、乳、麦芽等龙头企业仅收购基地原料一项每年就多增加支出10多亿元,稳定了省内大豆、水稻、小麦、大麦的市场价格,促进了农户增收。例如北大荒米业,为了安全、健康、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突出专品种繁育、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和存储,建立有机、绿色水稻基地500万亩,带动农户85万户,累计拉动农民增收61亿元。
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拉动力正打破区域、行业间的界限,推动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迅速优化升级;垦区的农业优势正稳步转化为工业优势,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带动垦区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走向农区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