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山东: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旅游强省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27日 14:30
    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山东省旅游行业奋斗了20多年,年接待量超过了1亿人次;而从2004年到2007年仅3年的时间,山东旅游的年接待游客就超过2亿人次,3年走了20多年的路,3年接待量翻了一番。回顾发展历程,山东省旅游局负责人对记者说,这3年是山东旅游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超常规发展的3年;是产业规模快速膨胀,产业素质快速提升,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3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率先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主导产业,并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和重中之重来抓。伴随着假日经济的出现,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山东省旅游局抢抓机遇,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他们改革管理体制,壮大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支撑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省旅游局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重组一批、转型一批、引进一批,积极培育旅游大企业集团,切实解决旅游企业“小弱散”问题,从而使洲际、雅高、港中旅、国旅总社、首旅集团、上海锦江、上海春秋等一批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在山东落户。目前山东省已有旅行社1729家,星级酒店703家,A级以上景区196个。
    为适应旅游消费的需求,山东确立了“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整体旅游形象口号,推出“好客山东”的旅游形象标识,打造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骨干产品体系”。围绕这些产品体系,全省在建项目达到372个,完成投资165亿元,规划总投资额1290亿元,一大批新项目、好项目建成开业,工农业观光游、绿色生态游、温泉游、滑雪游、高尔夫游等一批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成为山东旅游的新亮点。作为文化大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让旅游成为文化产业转化的载体,曲阜的大型演艺广场“杏坛圣梦”成为诠释孔子文化的典范。民俗旅游、书法旅游、美食旅游等,成为海内外游客来鲁消费的热点。为了“卖”好齐鲁山水,山东省立足京津和“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重点客源市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旅游大篷车和促销专列出去揽客。突出以人为本,优化环境。确立“好客山东”的细微服务形象,推行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大大增强了山东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据统计,来山东省旅游的人均消费由2004年的653.34元上升到2006年的724.2元。面对2亿人次的庞大客流,作为涉及109个产业部门的旅游业,带动食、住、行、购、娱、通讯等产业的发展,引领着相关产业的消费。
    旅游业大发展促进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扩大了就业。在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旅游担当了重要角色。沂水县的院东头乡地处山区,100户农民入股参与天然地下画廊开发,投产后这个景区每年为当地提供100多万元的税收,农民参与分红。该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明星乡镇,旅游对财政的贡献比重由开发前的不足10%迅速上升到95.3%。据统计,目前沂水县新发展社会餐饮及星级酒店150多家,共有10000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农民从一产直接转化到三产,靠三产来拉动二产和一产。这种“三二一”模式成为山东省许多县域以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日照、长岛的渔家乐和沂蒙山区的农家乐都办得红红火火。目前山东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有189个,在全国名列前茅。
    旅游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也大有作为,烟台张裕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每年的旅游收入都在2000多万元以上,因而有人说,产业结构调整的精品就是旅游产品。目前,山东拥有海尔、南山集团等工业旅游示范点55个,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旅游使山东的城市变得更美,在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中,优化了环境,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目前山东省建成地市和县市优秀旅游城市29个,成为全国最大的优秀旅游城市群。旅游业作为人力资源密集的产业,对吸纳就业作用巨大。山东有个旅游职业学院,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比例为1:9。山东导游人员有3.6万人,每年报考仍以15%的速度增长。按照旅游的关联度,旅游解决1个就业岗位,可以带动5个就业岗位,目前旅游从业人员51万人,直接带动250多万人就业。
    经过3年的努力,山东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举足轻重的大产业。去年山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93%,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56%。2006年旅游对税收贡献合计79.1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84%和地方税收收入的7.65%。山东,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跨越的步伐正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实。


    泰山十八盘。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