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7年12月29日 15: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济总量结构不平衡
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是好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太平衡的现象。在经济迅速发展时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同时也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经济长期的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不平衡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平衡,即投资率持续攀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初步计算,我国消费率从1990年的62.5%下降到2006年的50%,为历史最低水平;投资率则从1990年的34.9%上升到2006年的42.7%,为历史较高水平。投资率长期过高,会破坏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增加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外部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国际收支双顺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这在世界经济历史上是罕见的。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2001-2006年,国际收支顺差累计8815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与GDP之比从3.9%上升到10%。进出口贸易顺差在国际收支顺差中占绝大部分,2005年进出口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5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的过快上升,不仅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制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力,还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
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我国消费率下降、投资率过高和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过快,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体制条件和发展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全球经济失衡密切相关。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从2001年63.8%下降到2006年56.4%。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适当提高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支出结构不相应调整,更多用于社会保障和调节社会公平的转移支付,而用于增加投资,就会和企业投资高增长一道促进投资率进一步攀升。
第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我国有高储蓄的传统,加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不足,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教育等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限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由于高投资形成国内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不得不更大程度地依赖出口。
第三,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和投资成本过低。长期以来,我国资源性产品定价明显偏低,劳动力相对过剩也使工资水平难以上升。同时,企业投资成本向社会转移,虽然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益,但直接推动了投资过快增长,加大了资源、环境的负担。
第四,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多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我国实行鼓励出口的战略和政策,形成国内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同时在进口上实行配额管理和数量限制,这种政策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我们开始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但全面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五,与发达国家经济失衡和经济全球化相关。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保持"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同时全球化、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处于加速阶段,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业率先外包至中国,且供应链不断延长,导致这些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和我国出现较大顺差。
如何纠正结构不平衡
近年来,我们积极主动采取包括扩大内需、提高汇率灵活性、扩大进口等政策措施,对改善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实行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降低个人所得税,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以前的800元提高至1600元;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职工最低工资制度;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面向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鼓励适度提前消费。最近几年,居民消费信贷年均增长率约50%,住房贷款年均增长率约58%,汽车贷款年均增长率约40%。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增幅达到10年来新高。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型消费快速增长,结构升级更加明显。
二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从2005年开始,我国6次调减或取消了30多个大类"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其中的150多个品种开征出口关税,停止部分"两高"行业初级产品的加工贸易。取消了一些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2003-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417.7亿美元,年均增长95%以上。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宽个人资本转移限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强化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维护总量平衡的同时,注重发挥信贷政策和"窗口指导"的结构调整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突出作用,调整财政支出和国债支出结构,逐步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等重点领域的支出规模。
四是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发挥汇率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8.6%,汇率灵活性明显提高,企业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之道
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内部平衡。通过减免税负、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等,多渠道增加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采取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改进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扩大家庭消费。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体系,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投融资体制,推进科技创新,使我国经济增长从"投资和要素驱动型"尽快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型"。促进对外贸易从粗放式贸易方式向集约型发展,从出口低端工业制成品向出口高端工业制成品转变。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引进力度。提高加工贸易的深度、技术含量和配套能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及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的质量和档次。
三是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完善税收相关政策,实现吸引外资的方向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分销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外商投资和并购控股的监测与管理,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四是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人民币汇率在经济失衡调整中的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实行资金流出入平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