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青海省的优势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因为柴达木盆地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种资源并生并存,盐湖、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明显,青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马建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发展循环经济的未来充满了自信。
柴达木盆地以其物产丰美、资源雄厚而享誉世间,它是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也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是青海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区。近几年,青海把循环经济作为全省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规划 步入经济发展快速轨道
雄浑朴实的柴达木,是藏珍纳宝的“聚宝盆”,在这片古老、神秘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86种,矿产地1050处,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资源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主要的矿产是盐湖、石油、天然气、煤,还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等。其中湖盐、钾盐、镁盐、锂矿、锶矿、芒硝、石灰岩、石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我们有这么好的矿产资源,关键就是要抓好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循环利用,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经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构建循环型生态工业链,促进海西工业发展。”青海省海西州副州长马杰告诉记者,2005年10月,柴达木地区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后,加大了研究、开发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工作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通过科学谋划和项目建设,把柴达木地区主要资源,包括初级产品有效循环利用起来,就地转化加工增值,把废弃物也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我们正探索一种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工业发展模式,你们到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就可以看到哦。”马杰笑着说。
在德令哈工业园区,记者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和车间正拔地而起。走进2005年10月正式投产的青海碱业有限公司,生产、生活区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有序地装袋、打包。“我们是利用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盐发展纯碱、烧碱等产品,作为大型氨碱企业,我们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围绕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作了大量工作。一期工程年产90万吨纯碱生产装置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氨碱法制碱单套能力最大的纯碱生产线,技术水平属于国际领先。现在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计划投资178亿元,建设年产纯碱120万吨生产线,那时柴达木盆地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碱业基地、烧碱基地。”青海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关富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在离青海碱业不远的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良明指着一个个露天、砖砌的错落有致的大方池子说:“我们生产的氯化钙产品,就是制碱企业生产中的废液经物理蒸发转换之后再提炼加工,现在已成了市场上抢手的产品。”
“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结合青海实际,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到西宁湟源县调研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情况时,再次表达了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据了解,近年来有关部门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编制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研究完成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开展了芒硝资源开发利用、煤化工产业发展等15个专项规划和煤化甲醇、联二脲等40个循环经济工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和筛选了196个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确定100个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733亿元。
更可喜的是,为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加大科技攻关,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2007年6月正式成立了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还有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签约项目共98个,签订协议资金413亿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117亿元,一批项目已初步落实并得以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综合开发 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记者在青海各地的采访中,亲眼所见青海省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和自觉意识,这种意识已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发展循环经济,要努力做到,上游产品产生的废弃物是下游产品的原料。这样充分利用的结果就是零排放、再利用”。
青海省格尔木市副市长任宗高说:“柴达木盆地不仅资源组合好,而且产品之间、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极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可以形成一个共生互利、密切协作的庞大产业集群。”他介绍说,通过延伸产业链,格尔木市把优势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多种产业的合理连接,初步构建起循环生态工业链条。
2007年12月初,当记者来到青海盐湖发展公司采访,站在一望无际的察尔汗盐湖边,看到刚刚从盐田采集而来的光卤石经过脱钠、脱镁、电解、转化等多个步骤,变成了钾肥、氢氧化钾等产品,一件又一件原始生产资料通过生产、加工、包装、传送、装载等工序变成了市场上畅销的钾肥成品,听着公司总经理谢康民讲述企业的发展前景,真正感受到了循环经济对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那么巨大而深远。“盐湖化工是青海经济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占国内钾肥销售市场的20%。2007年盐湖集团生产氯化钾200万吨、销售钾肥185万多吨,实现氯化钾销售收入32亿多元。企业在一期延伸钾系列产品主导产业链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发展,逐步形成钾、钠、镁、锂、天然气产业集群,这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潜在价值将远远超过百亿。”谢康民总经理指着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对记者说。
“察尔汗盐湖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5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随着盐湖集团、中信国安等企业的开采加工,有大批尾盐亟待综合利用,每年产生尾盐可达千万吨。这些又是制碱企业的原料,为下游的工业生产创造了价值。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远景储量可达10亿吨,涩北天然气田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了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格尔木市发改委主任丁忠宝在谈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时,言语中流露出对发展前景的无限憧憬。
柴达木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正在形成并延伸,“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和“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圈,将支撑起青海省循环经济型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