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08年经济:高增长是骑虎难下 治理通胀是重点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月23日 10:32
  2007年的中国经济是在经过近30年的年均增长9.7%的基础上的又一个高增长年,增长速度为进入21世纪后七年中的最高点:11.5%。2007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时,首次宣布了这一速度。根据以往的经验,经过今后几个月的统计数据核准后,2007年的实际增长将会达到11.6%,或更高。
  中国自从2001年进入WTO以后,GDP的平均年增长高达10.6%。2007年的GDP总额相当于2002年的两倍(上升95%)。按现有的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计算,2007年中国的GDP总额是3万2000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的经济体。(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的生产,消费,贸易,和资金流动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中国在2007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超过了美国。
  东亚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也曾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它们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中国近年的超速增长,同时年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于3%,在世界经济历史上是罕见的奇迹,特别是中国今天已经是一个有着巨大的基数的经济强国。出现这样的持续超速,甚至也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惊讶,他们最初一直是把中国的增长速度定为8-9%。在2005年制定的十一五(2006-2010)计划里,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只有7-8%。毫不奇怪,中国的领袖对这种超速的反应首先是"过热"。而外国的评论则曾多次预测中国经济将会发生"硬着陆",但结果,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冷下来,而且,发展的速度是一年高过一年。
  高速增长的三大动力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持续超高速?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一直是国内投资,从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为26%。第二位的推动力是国内消费,年均增长为12%。外贸和外国投资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从中国进入WTO以来,出口的年均增长为30%。在中国每年都有巨大的投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这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促进进一步的发展)。而投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比重则相对较小。
  确实,中国是在历史上罕见的能长期持续保持高投资的经济体。中国一直是把45%的GDP用作国内投资,相应的,中国的国内储蓄,高达50%的GDP。中国人是极好的储蓄者。中国企业的未分配的自有资金,也是国内储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国有企业通常不需要给它的所有者-国家分红,而能把它用于进一步的投资。简单地说,中国的国内投资不缺资本来源。
  在需求方面,中国有着对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中央政府的政策一直都是偏好于经济增长的,因为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增长看作社会稳定,和自己的政治合法性的最主要的保障。中央政府一贯都倾向于动员国内储蓄,作为便宜的资本(事实上是补贴的),用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等(这最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能在十多年时间里就建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高速公路网络)。
  确实,中央政府的这种增长偏好,完全地扩散到了省市和各级地方政府中。这些地方政府互相竞争,努力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投于产业发展,更多的国内投资,投于基础设施,以便实现更多的地方就业,和经济增长。对地方官员来说,实现较好的经济业绩,对他们的政治升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偏好增长的制度性结构,在中国是无处不在和根深蒂固的。
  中国经济繁荣有坚实基本面
  中国持续近十年的9-10%的增长,和3%的低通货膨胀,在经济理论上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持续增长。许多学术研究和经济事实都指出,在高增长时期,确实有着实质性的生产率的增长。近年中国的工资增长没有影响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这提供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多年以来,在科研开发,和人力资本上的持续投入;成功地进行了金融部门的改革;跨国公司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整合等带来的技术溢出(spillover),和知识传播,中国经济的效益在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迅速增大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外贸顺差,和按国际标准看是非常低的外部债务,说明中国的经济繁荣,不是建立在泡沫的基础上,而是有着坚实的基本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所支持的中国经济的持续的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就能一年又一年的持续高速而没有过热,或没有其它的限制。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的或经济常识性的问题。 任何一个长期高增长的经济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结构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和外部经济性的负面影响的加剧。
  治理通胀是政策重点
  正如中国现在的情况,第一个不平衡,首先表现为通货膨胀的上升。最初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升,消费价格指数在2007年二月上升到2.7%,但很快就翻番上升到10月份的6.5%,和11月份的6.9%(这是近十年中的最高数字)。2007年全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可能会超过4.7%,如果从不包括食品的"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来看,还不是太严重。但是,中国政府已经引起警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一方面是因为已经明显超过了3%这一可接受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油价已经突破100美元一桶的大关,未来几个月,由于进口能源价格的上升,物价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在2007年11月底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说,遏制经济过热和治理通货膨胀是2008年中国最主要的政策重点,过热和通胀被正式确认为相关的"双重危险"。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认了这一政策,并提出要采取特别的宏观控制(对投资项目的监控要更严格),和稳定物价(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措施。中国的最高计划机构,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警惕任何有可能引起涨价的连锁反应的迹象。
  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能否有效地使经济降温,还有待观察。如果政府真正决心解决经济过热的根源,它必须进一步采取一些有效政策,来解决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和其他的宏观经济不平衡问题。总体来说,所有的迹象都表明,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还会超过10%,通货膨胀将略微高于2007年,大概在5-6%。高增长将会继续,但它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也将继续存在。
  从去年高增长探索增长模式
  2007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国的GDP增长11.5%。在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前11个月的国内投资增长高达26.8%,全年GDP增长11.5%几乎是肯定的。因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和其它的"规范"的市场经济几乎相同,我们可以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来分析中国增长的模式和原因。
  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主要是关注生产率的增长,这在一个短时期内是很难度量的。比较容易的是看GDP的部门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制造业是经济中的最大的部门,2006年占GDP的43%,而初级产业部门只占12%。简单化地说,中国经济基本上是靠工业部门的增长拉动的。从2002年以来,中国的工业生产的增长一直维持在17%左右,而相应的GDP在过去五年的增长在10-11%。
  通常在需求方面的分析能使增长的原因看得更清楚。经济增长来源于国内的需求(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和外部的需求(出口减掉进口)。中国在过去的15年间(90年代初的邓小平南巡,和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国内投资。2002年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达到26%,同期,国内消费的年均增长为12%。2007年前11个月,投资增长26.8%,而消费增长16.4%。
  中国是一个长期投资过份,而国内的消费不足的国家。在2006年只有50%的GDP是用于最终消费的。这一比例大大低于大部分国家,例如,美国为70%。基础设施,工厂,和住宅的建设,相当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0%,购买机器和设备,占另外的20%。中国确实是一个持续地不断建设的国家,不断地建设道路,建设工厂,用建设产生更多的GDP增长。在2006年80%的固定资产投资发生在城市地区,83%属于国有部门。另外,90%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几乎有64%是来源于它们的自有资金,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政府用提高利率来减少贷款和投资,这种在西方是控制经济过热的最基本的做法,在中国却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巨大的经济体,它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市场来推动的。外部的需求对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尽管在过去的30年中,外贸的年均增长达到16%。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在2007年达到2.17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出口年均增长30%。在2007年的前11个月,出口增长26%,达到1.1万亿美元,是2002年中国进入WTO第一年时年出口量的3.5倍。2007年中国的贸易盈余是2,620亿美元,比2006年上升47.7%。
  黄朝翰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主任,杨沐博士是东亚所访问高级研究员。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