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涨价的情况下 中国不会放松“从紧”政策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2月21日 11:31
中国公布今年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7.1%,其中食品(涨18.2%)、油脂(涨37.1%)、肉禽及相关制成品(涨41.2%)、猪肉(涨58.8%)等的涨幅尤其惊人,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是全球趋势,中国的通胀率在今年内相信都很难回落,保民生、压通胀将会成为下月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的主题。
据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1月份通胀升幅较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春节因素,按往年惯例,春节前夕食品类价格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二是雪灾,1月份发生的罕见雨雪冰影响供应;三是去年一月CPI基数较低,只有2.2%,"放大"了今年1月的升幅。
上述三个原因之中,第一和第二个都是突发因素,影响十分短暂,但内地CPI呈上升趋势,以及食品类价格推高通胀的现象,则已持续超过一年;中国现在面对的是一次结构性的通胀上升期,零星的突发因素只会加快这个趋势,但不是决定性原因。
除了CPI,中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今年1月的升幅也达到6.1%,是自2004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了当前内地通胀压力除了来自食品大幅涨价,也承受着生产价格的不断上升。PPI大幅上扬,除了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外,企业的生产成本激增,也会令它们的利润受压,甚至出现亏损;换句话说,在当前内地什么都涨价的情况下,除了民生受影响,企业同样受打击,到底中国政府如何应对?
应付通胀,加息是惯用的货币政策,但目前人民银行对加息显然有诸多顾虑。首先,从今年1月10日开始的大雪灾,令国内舆论要求政府放宽调控、放松信贷,结果人民银行在1月31日紧急下达《关于抗击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做好金融服务工作通知》,要求加大抗灾和救灾的信贷支持力度,尽快下达安排第一季度分支机构贷款的指导计划,雪灾的突发事故,令央行的货币政策只能松不能紧。
其次,是美国联储局大幅减息,令联邦基金利率降至三厘,而中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四厘一四,中美利率倒挂的息差达114点,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试问人民银行又怎敢轻言加息?
不过,从金融数据来看,内地的贷款和货币发行仍然高于官方订下的安全线,宏调"从紧"的决策,不但没有发挥效果,反而在通胀和雪灾面前,央行又要面对"放松"舆论压力;很明显,从全局来看,中央政府如果不能下定决心收紧银根,及早控制泡沫经济成形,后遗症可能十分严重;但是,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利益考量下,它们要求央行不能继续"从紧",否则会窒碍经济增长,两种意见的对峙,双方都有数据支持,到底中央订下的"从紧"政策能否贯彻,还是一场雪灾之后被迫要让步,停止加息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很快就会有答案,而中央的"紧"与"松",除了对实体经济,对投资市场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海关统计数据,今年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9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二成七,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是2007年5月以来月度贸易顺差首次低于200亿美元,但其增幅仍然高达22.6%,显示即使全球经济前景看淡、雪灾造成负面影响,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长并没有明显放缓,而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截至2月12日为止是111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去年第一季GDP的2.2%,微不足道;既然如此,我们看不出中国政府会放松"从紧"的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