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依赖货币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后调控"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3月27日 10:48
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可能进入衰退)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以外贸顺差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迅猛增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外部失衡,仍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外部失衡不但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巨额贸易顺差结汇后导致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相应扩大,在货币乘数机制作用下,必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从货币供给角度加大通胀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缓解外部失衡不仅是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减少货币供给、抑制通胀的客观需要。
从现实政策操作情况看,政府缓解外部失衡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即央行在贸易顺差增加引起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情况下,通过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以求控制货币供给量,缓解通胀压力。这种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其一,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后调控,即在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已经形成后采取的调控措施,其对减少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事实上是无能为力的。
其二,这是一种缺乏主动性的被动调控。央行"对冲"操作时间的把握和"对冲"操作规模的确定,都以顺差结汇的时间和数量为依据,这限制了央行政策调控的空间,使央行的政策操作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
其三,这是一种成本不菲且具有"互逆效应"的调控。作为央行"对冲"操作筹码的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每年都以百亿元人民币计。而"对冲"本身的"互逆效应"更令人忧虑,使"对冲"的客观效果与政策调控者的预想反差较大,甚至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局。比如"对冲"规模的持续扩大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进而推高利率总水平,而在人民币存在很强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又会刺激海外"热钱"大量流入,从而使"对冲"效果与调控初衷截然相反。
为什么货币政策对缓解外部失衡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个中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货币政策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己任,作用范围主要是货币信用领域,直接调控对象是商业银行一类的金融机构。而巨额贸易顺差生成于实体经济部门,现有的缓冲外部失衡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对生产企业的行为并不能施加有效的影响。
显然,解决外部失衡不能过分依赖货币政策,更不应过分夸大货币政策的功效。我们需要的,是从产生巨额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的原因入手,对现行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进行调整,从国际收支源头上采取有力的解决外部失衡的政策措施,从而构建一个解决外部失衡的有效宏观政策组合,使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形成合力。
那么应该如何调整现有的外贸与外资政策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五方面入手:一是取消出口退税和其他有悖市场公平的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关税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对生产能耗高、严重影响环境的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并严格限制资源类商品出口;二是加强进口管理,对引进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设备和资源战略型储备的进口,给予必要的政策激励;三是对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引进外资的文件和政策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停止执行给予外资的税收、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规范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重点引入高科技和国内迫切需求、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资项目,严格限制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阻击欲进入股市和楼市的海外"热钱",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生成;五是鼓励和扩大资本输出,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从事战略储备投资和股权投资,这样既可促进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有利于减少资本项目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