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挑战 机遇和风险并存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4月21日 09:38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了3月和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挑战。之前,有关人士已经表示,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出现一个小的拐点,但增长率仍将超过10%。如果调控得好,本轮经济增长期将继续在高位上延长。但是,在分析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时候,也存在着几个悬疑,即通货膨胀走势悬疑、次贷危机影响悬疑和政策执行力度悬疑。目前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歧,与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中国转轨背景、国情因素,主要是考虑短期、还是中长期甚至研究方法的差异有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的CPI、PPI并不乐观。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GDP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CPI则分别增长1.2%、3.9%、1.8%、1.5%和4.8%;而2002年的CPI甚至是下降0.8%。但实际上,早在2004年6月,美国经济学家菲尔普斯就指出,中国存在着通货膨胀的信号,这种信号主要存在于资产市场中,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中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通胀的压力主要来自四大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中国货币增速持续高企,间接传导至物价;粮价上涨压力,直接导致食品等价格上涨;中国今年实施了新劳动合同法,用工成本可能加速上升,有可能带来额外通胀压力。
对此,来自政府方面的公开声音则为2008年物价稳定"打气",因为通胀预期比实际通胀更可怕。有关人士说,目前价格上涨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结构性上涨,与全面、持续、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的明显通货膨胀还是有所区别的。有关部门对实现物价调控预期目标是有决心、有条件、有措施的。2008年物价会处于稳定的状态,不可能出现严重的物价上涨。
事实上,今年国内的CPI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其它各项指标,包括美国经济指标的变化等。从现有信息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未来的走向还不明朗。标准普尔比较乐观的估计刚刚作出,美联储就最终同意出资300亿美元帮助摩根大通消化贝尔斯登公司的负债。这也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与此同时,美国还采取降息、设立新融资工具等措施面对次贷危机的挑战。在政策层面来看,美国通过降低利率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此外,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政策,这些政策会不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使全球性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进而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也需要观察和研究。中国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美国的贴现率为2.5%,联邦基金利率为2.25%。在中美利率倒挂的前提下,中国央行希望通过加息来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空间不大。次贷危机还会影响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出口企业的经营,并可能影响到就业,有关各方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对此,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虽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拖累,但不会从整体上给中国经济带来明显影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有一些直接影响,中国金融机构也持有一些次贷,但总的数量和比例都不大。美国经济变化给全球经济包括国际贸易带来的变化,对中国会有进一步影响,影响有多大也有待观察。
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是机遇和风险并存。那么,如何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呢?
为了保证政策的严肃、稳定和连续,并抑制公众不断高企的通胀预期,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显然将继续执行,但经济增长面临的深层困难与担忧却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以及之后不断得到表达,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成为判断中国经济走势的最大悬念。
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已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造成了深刻影响,主要是投资过热难以消退,消费偏冷难以升温,这一格局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例如,如果消费需求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一旦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衰退,那么,中国经济就将受到较大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提供了启示: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它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
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可怕的是滞胀,最该警惕的是滞胀。为此,中央政府应当重新评估2008年的经济形势,有关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都应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修正,防止过度调控导致衰退。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目标不应以单纯压低经济增长率即防止过热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