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三大经济学家:中度通胀继续 货币政策趋紧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5月13日 10:40
  经济学家:
  央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著名经济学家 郎咸平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4月CPI涨幅反弹至8.5%,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 货币政策趋紧昨日亮相的4月份CPI数据令不少人预期涨幅回落的愿望落空。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CPI同比上涨8.5%,较上月8.3%回升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称,4月CPI回升主要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但多位专家表示,CPI反弹趋势不会持续,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下半年CPI会有所回落。
  受4月CPI数据影响,昨天央行再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5%,强力抑制通胀的意图凸显。
  涨价因素有所扩大
  昨天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8.5%,食品价格上涨22.1%,非食品价格上涨1.8%;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3月微涨0.1%;食品价格下降0.1%.显然4月份CPI强劲反弹,食品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但在推动CPI上涨的诸多因素中显然有所减弱。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CPI数据之前,商务部和农业部已经提前发布了相应的数据监测情况。由于天气回暖和鼓励增加供给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蔬菜、水果价格明显回落,猪肉价格稳中有降,使得4月份食品价格降幅明显。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接受采访时表示,4月份的CPI反弹主要还是受食品涨价和全球原材料涨价因素的影响。另外,从全球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来看,当前的通胀也较多存在输入性因素。
  4月份,国际市场的石油、煤炭和铁矿石价格使得日前公布的国内PPI涨幅达到了8.1%.虽然这小于此前市场8.3%-8.4%的预期,但PPI仍处于上升通道中。
  越来越多分析师认为,此轮席卷全球的通胀潮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宗商品繁荣或许并非如人们先前想象的纯属泡沫。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3月份欧元区的CPI为3.6%,而食品和能源的CPI也高达2%.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这轮CPI上涨受粮价上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国际粮价上涨影响,但是从目前看,中国粮食库存充足,短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CPI反弹或难持续
  沈明高认为,尽管此轮CPI强劲反弹受食品上涨因素影响明显,但目前政府在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方面应对得当,尤其今年政府拿出785亿元对农民补贴后,国内粮食的价格实际涨价约相当于9%.国内的粮食库存和生产都相当稳定,政府肯定会动用一些库存把粮价压下来。因此4月份CPI反弹可能只是暂时的。
  沈明高分析,夏粮丰收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粮价供应应该是充足的,粮价也会随之回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与沈明高几乎持类似的观点。哈继铭认为,今年上半年的CPI居高不下,雪灾的因素很大,但雪灾对农业的影响在今年下半年会逐渐减弱。另外,全球经济的放缓会抑制对原材料的需求,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下降。其他的因素如翘尾因素也会逐渐减弱,这些都可能导致CPI逐步回落。
  但哈继铭表示虽然随后两个月CPI会有所回落,但原材料和食品的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另外,由于工资上涨及国家控制石油等资源品价格会逐步放松等因素,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哈继铭判断,今年全年的通胀目标在6.5%.
  重点抑制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因此决策者如何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维持平衡,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
  早在今年年初,随着出口急剧下滑和GDP增长放缓,有关适度放松紧缩政策的呼声一度高涨。
  但哈继铭认为,现在决策层已经再次将政策天平倾斜向抑制通货膨胀一边,现在通胀的形势严峻,国家可能会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抑制通货膨胀。
  事实上,在日前举行的陆家嘴(600663)金融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要把反通胀放到突出位置,隐约透露决策层的意思。
  但哈继铭认为,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是加息还是其他方式,还要看热钱的流入速度和国家对短期流入资金的监控能力。多数专家认为,决策层还是倾向于通过组合方式来抑制通胀。
  昨天,央行再次宣布将存款准备金上调0.5个百分点至16.5%,这是央行今年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决策层正在密集出台紧缩措施抑制通胀。
  沈明高认为,目前加息和实现人民币升值都有一定副作用,加息可能影响企业的赢利,而人民币升值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相对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的负面作用跟更小。但沈明高也认为,央行通过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好,目前空间已经很小。他估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也就在18%,过高中小银行的就面临流动性风险。因此,他分析,第二季度不排除有加息的可能。
  国内粮价短期变化不大
  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农村调研,他证实,虽然目前国际粮食价格大涨,但国内粮食的价格相当稳定,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李国祥透露,目前国内粮食库存相当充足,因此短期内粮食价格不会有大的变化。
  但李国祥表示,虽然当前国内粮食安全没什么问题,但是长期粮食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尤其粮食生产资料上涨较快,而粮食价格又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会有所下降,长时间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经济学家解读四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中度通货膨胀仍将持续一个时期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涨幅高达8.5%,较3月的8.3%小幅反弹,但自2月时触及的近12年峰值8.7%有所回落。
  对于目前持续高通胀的原因,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分析认为,根源在于中国的二元经济,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如制造业)转移到过热部门(如房地产业),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此外,通胀的国际输入影响亦不容忽视。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亦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要有一个相对长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的心理准备。同时,要以全球视野来分析对待通胀。
  我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已成为不少经济学家的共识。社科院研究员张曙光认为,中度通胀有可能持续一个时期,趋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放松。张曙光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通过不对称加息、增加转移支付、减税、人民币相对加快升值来稳定通胀预期。
  樊纲:要以全球视野分析通胀
  5月11日,央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参加了南京证券在深圳举办的"决战宏观紧缩与次贷危机下的资本博弈"论坛,会中他提出,目前中国经济放缓,有一些中小企业破产,但控制经济过热原本就是今年来宏观调控的目的。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至于会在何时采取何种方式或者组合调控,货币当局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巴不得出口增速放缓"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目前中国的出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一季度贸易顺差减少了10.6%,4月份的出口增速放缓至21.8%,对此国务院提出了"防止经济增幅快速回落"的新双防,你怎么看?
  樊纲:出口增速从30%降低到20%,是放缓,我们巴不得放缓。你反过来想,我们过去几年一直想把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一直想把贸易顺差降下来,一直特别想把与美国的贸易顺差降下来。从2003年开始,政府的政策调整,不都是想让中国经济放缓一点吗?不都是想让经济不要降到10%、9%吗?从这个角度来讲,过去几年采取了这么多的措施,就想让它降下来,又是货币手段,又是行政手段,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过去几年政策的效果出现得太晚了,它是该下来了。
  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避免经济过热。而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限制部分商品出口,本质就是为了减少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顺差减少一点。不能刚少了一点,就出现不同声音。即使国内今年外贸顺差不增长,也有2700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增速放缓在合理范围内"
  南都:但是有学者担心中国的经济未来可能面临滞涨,经济大幅滑坡的可能性大吗?
  樊纲:真正要防的是什么呢?防的就是一个劲往下跌,有没有这种可能呢?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宏观政策是相机抉择,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调整,只要我们有这种心态,只要我们制定政策的灵活性,我相信我们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当前经济出现的调整是及时的,增速放缓仍在合理范围内,并没有下滑到不正常的程度。现在投资较稳定,增长率也较稳定,但仍应继续观察下一步的情况,不排除如果继续下滑将采取相关货币政策的可能。至于会在何时采取何种方式或者组合,货币当局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而我们经济当中还是有很多有利于增长的一些因素,甚至现在政府稍微放一放,是不是我们又会过热?这也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企业要早准备应对调整"
  南都:部分企业在这轮调整中破产,如何熨平调整带来的波动?
  樊纲:在调整过程中一些企业受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尽早做出调整,损失要小一点。泡沫很大以后再破灭给经济带来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如美国积累多年而今爆发的次贷危机,造成很多企业包括知名的金融机构倒闭;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价格曾缩水70%以上。宏观调控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防止泡沫破灭以后对经济的打击。
  近期股市和楼市的调整也是一样,像去年那样的疯狂是难以持续的,如果现在不调,未来的冲击将更可怕。
  "通胀率将维持在3%-5%"
  南都:通货膨胀目前处于高位运行区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通胀有没有可能受到控制?
  樊纲:食品价格这一年多来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不仅是居高不下,到了一个位置还再继续涨。
  我们现在如果不涨了,它可能不会再降回原来的水平,但是只要它不涨了,增幅就是开始出现下降的话,这就是相对来讲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过去这一年就是这些问题,我们货币的问题是持续的,我们流动性增多。尽管中央银行采取各种手段把流动性控制起来了,但是货币还是多的。在这个货币比较多的背景下供给一出现问题,其他的价格结构等等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有这种心理准备,一个相对长时间的通胀仍将保持在某种程度,我们不希望是太高,但是3%-5%的通货膨胀,还是有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油价上涨这是世界的因素,粮价上涨是世界的因素。现在全球化了,你即使把自己的货币控制住,你自己把你的生产调节好,把供给能够保证,国内的平衡都做得很好,但仍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石油价格、资源价格、粮食价格都在上涨,因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相对一段时间内较高的通货膨胀仍将存在。
  "全球化带来输入型通胀"
  南都:如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输入型通胀?
  樊纲:希望不是高的通货膨胀,特别希望不是失控的通货膨胀,但是有一定程度的准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历全球资源、能源、粮食上涨的这么一个周期。
  这是我们以前没有过的情况,我们过去基本上通货膨胀都是闭门的,我们现在是一个面对全球的背景。讨论通货膨胀是不是全球现象的时候,我们同时可能要讨论它是不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也许不仅仅是人民币的货币现象,也许是美元的货币现象,是全球流动性的货币现象,这个供求关系也许不是你自己一个国内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它是全球产生的影响。所以确实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我们也需要一个全球的眼光,全球的视野,来分析这个问题。
  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
  对于我国目前持续的高通胀问题,应邀在"交通银行百年庆典广州分行启动仪式"担任主讲嘉宾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我国当前的通胀问题非常复杂,但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二元经济,过热部门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如制造业)转移到过热部门(如房地产业)。这一方面导致生产减少供给失衡,另一方面导致房地产等出现泡沫。
  "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
  郎咸平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如果大家都不从事生产,那通货膨胀将不可想象。如猪肉涨价,养猪户面临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蓝耳病肆虐、进口饲料大幅上涨,导致投资营商环境恶化,资金不再投入养猪行业,把资金从过冷的养猪行业转移到股市或楼市。因缺乏生产,而导致猪肉价格上涨。
  另外,国际型的通货膨胀也是国内通胀的诱因之一。郎咸平表示,虽然石油价格暴涨,但目前石油在世界市场上来说是供过于求的,且石油生产国也在不断增产,但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桶油居然也涨到120美金。全世界重要粮食的储量是1.46亿吨,而消费大概是1.29亿吨,也是明显的供过于求,但价格仍旧大幅上涨,这与国际金融炒家的炒作不无相关。国际炒家通过期货市场大幅拉抬价格,造成价格全面上涨。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物价。所以,呼吁政府要联合其他国家的政府,全力打击国际炒家的炒作。
  郎咸平认为,我们的通货膨胀、股市泡沫、楼市泡沫不是简单来自于流动性过剩,虽然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比其他国家要高一点,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宏观调控不能搞一刀切"
  他分析,现在政府的一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因为,在二元经济下,过热部门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政府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结果会使得过冷部门企业家更困难,把更多资金投入到过热部门,导致股市、楼市等泡沫出现。这就是二元经济环境过冷部门的投资营商环境恶化所造成的。这样,越宏调,则更多资金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又导致宏调失败。
  郎咸平建议,对过热和过冷部门的宏调要区别对待,对过热的部门要进行调控,对过冷部门则要扶持要鼓励,不能搞一刀切。全面宏调的结果是使企业家都过不下去,必须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不同的调控。
  他表示,目前来看这些过热的部门都与地方政府推动GDP是有关的,因此不要让各地政府以拉动GDP为唯一目标,要用行政命令来压一压。同时,用货币政策刺激一下过冷的部门。过热和过冷部门要分开处理。
  张曙光:治通胀还应收租减税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近日出席广东理财协会举办的论坛,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已进入了一个中度通货膨胀时期,有可能持续一个时期,趋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张曙光建议,要通过不对称加息、增加转移支付和减税来稳定通胀预期。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上,要先收取资源租金,再上缴利润,并在收租的同时减税。
  可小幅度提高存款利率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4月CPI、PPI数据均创新高,宏观经济走势如何?货币政策如何调控?
  张曙光:现在的状况是通货膨胀在上升,经济增长在滑落,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遇到这些问题,政策方面也很为难。通货膨胀上升,货币政策不能松;经济增长滑落,又要求货币政策不能紧得厉害。
  货币政策方面,还可以做一些操作。一直以来,央行侧重数量控制,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对于利率政策过于谨慎。我认为利率政策还可以调整,一方面贷款利率不能再提,企业压力已经很大,另一方面存款利率可以调整。目前的存贷利率差距太大,产生了3.43%的实际利率负值。4月CPI数据到8.5%,实际负利率更大了,银行吸收存款几乎是"无成本"的。
  南都:存款利率提高是否会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存款利率提高的空间有多大?
  张曙光:热钱绝不是冲着4.14%利息来的。热钱流入的关键是人民币升值因素,而不是利率因素。况且,即便是考虑到升值因素和利率因素,热钱也不会大量涌进。目前热钱一般都是短期资本,进来之后并不在储蓄等环节上,而是可能在股市上下手,很快就出去。所以我觉得存款利率可以提。现在不提高,实际的负利率状况扭曲太大了。
  提高存款利率,幅度不一定很大。可像往常提存款准备金率一样0.27个百分点的节奏,从4.14%提到4.41%.幅度不大,但会是一个信号,说明调整当前实际负利率扭曲的状况是需要的。
  南都:货币政策从紧的政策在年内有没有可能放松?
  张曙光:货币政策在年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一个状况,就是国际情况出现变化,资金流向有变化,有可能(会放松)。如果国内通货膨胀数据一直这么高,不太可能放松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并用
  南都:目前来看,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宏观政策如何把握?
  张曙光:现在通胀情况很复杂,既有需求的因素,即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因素。成本推动因素中,既有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粮价上升等因素,也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因素。所以,简单地把治理通胀的责任归于货币政策上不行,因为货币政策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目前通胀不完全是需求导致的,货币政策只是一个总量的政策。
  目前,恐怕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事实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中度通货膨胀的时期。过去那种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因此不必着意追求价格控制目标的实现,而应当设法稳定通胀预期。CPI数据恐怕肯定会超过政府制定的4.8%的调控线。对于通胀来说,一方面要治理它,防止它更高,解决人们的预期问题。通过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解决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比方说,由于通胀使低收入人群受损最大,可以给他们做一些转移支付;再比如说企业利润增长率下滑,可以通过一些减税的办法来保证稳定。现在需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用。
  收租与减税并行
  南都: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没有其他一些政策可以解决通胀与增长的问题?
  张曙光:其实有很多。有一个最根本的办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财政政策,就是收租和减税。国家将大量的资源要素给垄断部门,这些垄断部门赚取要素资源低价形成的超额利润。由于没有资源租金的概念,由于不向占用大量国家资源的国有企业收取租金,国有企业把国家租金据为己有,租金变成了利润,这部分租金就变成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实际上,它侵占了社会的利益。由于国有企业将国家租金据为己有,特别是随着资源的不断升值,国家的资源租金养肥这些庞大的利益集团。因此,要对国有垄断部门收租,对于垄断高价,政府可以管制,而通过收租,使得资源要素的价格能够合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机制。
  而减税是对于整个社会来实施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如何推进增值税的转型问题,实行消费型的增值税,把现在的税率降低。收租主要是针对国有垄断部门,减税是面对整个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能受益。两个措施一个是利益的调整,另一个是政策的调整。利益的调整医治了垄断,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那么,可能对整个的经济增长都有益。
  目前,对于这些国有垄断部门来说,国家没有把租收回来,所以政府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因为税收已经增长这么多,可以把税减一减,把租增加一点。
  提高国际定价话语权
  南都: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最好方式,也有观点提出,人民币应该一次性大幅度升值,你怎么看待人民币升值的时间表和节奏,最终会升到多少?
  张曙光:人民币升值,我认为应该分几步走,幅度比现在大一点。由央行来掌握这个节奏。因为目前的市场状况不完善,最终能升多少不好计算,还需要市场最后来决定。人民币过去一年对美元升值了,对欧元却是贬值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变化并不是太大。当然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从我们出口结汇的币种、结构来看,美元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速度加快,累计升值接近18%.应当指出,人民币升值既是经济调整不可避免的代价,也是进行结构调整的一个大好时机。人民币汇率升值加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出现轻度衰退和美元贬值。汇率的较快升值是不可避免的,在利率政策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它构成了目前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升值速度也许掌握在兑欧元和日元稍升不贬的情况为好。此外,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调整也是需要的。
  治理通胀的根本方法是增加供给,途径有二,一是增加生产,二是增加进口。但有一个重要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进口虽多,但没有制定价格的话语权。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我国进口量又比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决定的话语权,就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取得国际市场定价的话语权主要办法有三个:首先是通过做期货来买现货,即在期货价格较低时平仓进口。第二是到国外投资并购企业,掌握一部分资源。最后是在大批购买时,少用政治承诺,而是把价格压下来。
  ■链接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
  宏调首要目标:防全面通胀
  姚景源日前在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表示,现在确实应该把防止价格上涨演变为明显的全面通货膨胀作为第一位的宏观调控目标。
  姚景源表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8.0%,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长期以来依赖第二产业,忽略了第一产业农业,现在长期集聚的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了。
  对此,姚景源表示,现在对宏观调控不是一刀切,应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压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保的是农业、科技业、现代服务业;尽可能改善国际收支,减少顺差,使整个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