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中部城市群提升都市圈整体创新力
文章来源:东北新闻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9日 09:14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辽宁中部城市群等以中心城市或中心地区为核心的经济圈或城市群,充分利用经济圈内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打破行政区域带来的对创新行为和创新要素的人为阻隔,促进跨区域间的创新协作,提高了创新效率,整合和优化了配置资源,推动了集成和联合创新,增强了都市圈的整体创新能力。
      中部城市群成为颇具创新能力的重要区域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和开放的边界内,由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单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区域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之一。
      事实表明,创新体系的潜力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和技术上的接近两大因素。“大都市区域往往成为国家经济中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核心就在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潜力与效能的释放。通过大都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些地域往往会使成果得到广泛共享,使企业在空间、技术和制度上取得近似,同时,还可以向企业提供区域性特定资源,使这些资源发挥更大更广泛的外部性。”省科技厅副厅长孟庆海表示。近年来,辽宁中部城市群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基础和经济实力,该区域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科技资源,在全省科技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创新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创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日渐提升,已成为辽宁颇具创新能力的重要区域。
      “中部城市群内各市的科技实力、科技优势仍存在着显著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比如企业、政府、教育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等在各市发展参差不齐,单纯依靠一个市的力量和条件是难以完成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目标的。”孟庆海认为,随着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客观上也需要根据各市的科技水平和产业优势等条件,合理有序整合科技资源,建设一个基于合作、共享理念的科学、完善的都市圈区域创新体系,这是中部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内在要求。
      六大因素制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国家战略型产业创新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孟庆海将这些问题归结为六大方面。
      一是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研发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统计局在辽宁所做的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从全省范围看,2006年被调查的2355家工业企业中,有54.5%企业没有创新活动;而在45.5%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只有不足10%的企业创新的产品达到国际的新水平,绝大部分的产品创新只是停留在企业的新水平。从创新费用支出看,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及获取外部技术的支出占了近62%,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
      二是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利用效率较为低下。从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分布看,基本呈现出“两极”或“三极”分布,即集中在沈阳和大连,或沈阳、大连与鞍山。而在抽样调查工业企业拥有的300家独立科研机构中,沈阳、大连、鞍山三市占了80%以上;创新经费中上述三市占68.4%;内部R&D支出三市也占70%以上。
      三是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合作模式有待创新。2006年,在中部城市群536家有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中,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企业27家,与高校合作研发企业24家,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数只占有创新活动企业的9.5%。
      四是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备,缺乏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虽然中部城市群各市有很多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但是,这些科技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仍然存在一个市或一个企业“单打独斗”的状况,缺乏各城市间的科技资源共享与合作,也缺乏城市群层面的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五是企业聚集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虽然中部城市群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配套能力,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和集群式效应。
      六是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缺乏各项政策间的匹配协调,难以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围绕企业自主创新,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由于这些政策领域针对性较强,加之科技创新涉及领域较广,给实际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造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这其中包括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运行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决策体制及政策安排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孟庆海认为,要实现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目标,打造国家战略型产业基地,必须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创新体系,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
      改革和创新科技体制是必由之路
      辽宁中部城市群以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战略性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实现产业做强做大的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是核心和关键。当前,随着产业间融合程度的日益增强,科技创新也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的趋势。“中部城市群各市的科技优势和科技实力以及发展环境差异较大,单纯依靠一个市的力量和条件是难以完成产业创新和发展任务的。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看,改革和创新科技体制无疑是中部城市群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和保障条件。在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过程中,科技体制的创新不是一种附庸,而是一个主要且艰巨的任务。”孟庆海表示。
      当前,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已出台的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尽快使各创新主体从中得到实惠。要抓紧从技术层面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研究、调整、补充和完善科技政策体系。
      “从省、区域和市级层面构建科学、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孟庆海建议,省级层面可以考虑设立针对中部城市群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区域层面可以考虑由各市共同出资成立跨市、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门基金或投资机构,以对基础性的、重大的科技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各市可依据本地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协调区域内科技资源,有针对性进行倾斜式投入。
      积极推进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由传统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向联盟型模式发展,从组织形式上强化合作关系,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实现产学研之间的深层次合作。特别是针对城市群内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机构缺失,常因缺乏资金、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终止创新活动以及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比例较低的状况,依托中部城市群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外部的研究力量,采取会员制等方式,成立不同行业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机构,以确保中小企业发展必需的技术供给与支撑。
      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建立灵活有效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能量;中部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统一进行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以及数据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建立中部城市群区域性文献信息网络、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络、科教信息网以及包括专家库在内的各种数据库信息网络。重点建立一些针对重大的、关键的、难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考虑建立一些促进重大成果产业化的中试基地。
      “中部城市群创新科技体制不仅要加强七市内部的合作,破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更要扩大对外开放,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孟庆海举例说,比如促进建立中外合作研究机构或联合实验室,鼓励企业设立中外合作的研发机构,通过引进或联网等方式推进区域信息平台的国际化。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