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调研传达信号:政策选择宜临机而动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9日 15:29
近日,温家宝、习近平、王岐山分别到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需要注意的是,三位国家领导人在调研中强调,要充分估计和重视面临的困难,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挑战,通过多种方式克服当前困难。
在当前宏观经济较为敏感且关键的时候,本次调研所传达出来的政策信号,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连续对沿海地区大批外向型企业陷入困境进行了报道。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金成本的不断飙涨,许多企业难以为继,纷纷关门。笔者一位从事出口信用保险多年的朋友也对此深有感受。他说,最近一两年,自己的许多客户在生产经营上都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尤其是银行持续收紧信贷,让企业苦不堪言。今年以来情况更为严峻,许多以前做得很好的企业一下子就停产了。"江浙一带的私人借贷利息甚至有达到月息10%甚至更高水平的,而且还要通过熟人才能借到,虽然大多是短期借贷,但银根之紧也可见一斑。"
外向型企业的大批倒掉,直接导致外贸出口增速的下滑,其产生的影响显然将不仅仅体现在今年的GDP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将对就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虽然目前我们还难以对此影响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市场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或维持,除了要考虑其直接影响的对象外,更要关注可能产生潜在影响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宜照顾周全,上下通力合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显然不能图省事"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实际情况,作适宜的政策选择;汇率政策也要考虑周全,在大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具体实施路径也可以有多种选择。
在粮食问题上国内显然面临两难选择。
一方面,鉴于内外价格形势的严峻,首要的目标就是必须稳定粮价;另一方面,在农用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普遍涨价的情况下,单纯地控制粮价会影响农民增收,进而有可能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最终将作用于粮食产量和价格的稳定。
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方面,财政要跟上,要切实解决一些困扰农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问题等,使农村、农业生产产生吸引力,这既可以化解一部分因外贸形势不好而产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另一方面,金融更要跟上。针对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快强化一些针对性强的好做法。
除了外贸、粮食问题之外,牵绊经济前进步伐、陷政策于两难选择的困难还有许多。比如,资源品价格改革问题。提价,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价格安全;不提价,经济增长结构的变革推动起来就多了许多困难因素。再比如,投资问题。虽然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投资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这种不平衡不但在地区之间存在,在行业之间存在,甚至在一个城市内部也存在。
综合而言,目前我们确实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时期,稳妥地解决一些长期困扰问题,就有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必须被始终坚持的关键点是,"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应成为各种政策选择的"校准器"。面对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变局,政策选择宜临机而动,未雨绸缪。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与上一次通缩发的经济运行状态较为类似的现象。另外,更要警惕在解决经济问题过程中出现"闯关"的念头,"毕其功于一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耐心与适时调校,是宏观调控的必要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