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金融生态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9日 15:32
良好的金融生态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对区域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湖北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而金融服务跟进相对滞后。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金融服务功能与服务效率提高问题,以及金融业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区域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相违背,降低了金融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区域经济成长环境缺乏对金融资金充分吸纳力。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大量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制度越完善,经济结构越合理,政府行政服务越有效率,对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作用会越大。因为良好的社会生态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对资金吸纳力。一方面促进经济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地缩小区域间差距。另一方面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可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又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大,进而促进经济生态与金融生态的兼容。
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言而喻。但面临矛盾和问题也不少,有些矛盾并存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银行信贷总量不足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并存。一方面表现银行融资对经济渗透力不强,大量有限的金融资源没有被经济充分吸收,贷款总量占GDP比重偏低。据湖北有关部门公布数据,银行业贷款余额占湖北GDP比重为85%,这一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省区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重化工业快速扩张,区域资源消耗量大幅增长,污染物排放也在急剧增加。在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已不再是软约束,粗放型经济结构亟待调整。而非集约型经济发展,又使银行信贷融资面临潜在巨大风险。
二是金融创新不足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并存。一方面区域银行业融资仍停留在以普通贷款、信用担保贷款、票据融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融资模式上。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出售以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的相关金融产品也不多见。另一方面,2007年以来湖北区域中小企业普遍出现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大幅增长,其主因是国家宏观调控使微观和中观经济发生变化,企业资金链明显拉长,企业资金运转难度明显加大,使得广大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国有金融信贷资源集中化与民间金融分散化矛盾并存。一方面国有金融贷款呈现向大客户、大城市、中长期集中趋势,潜在和现实的风险都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意识强、吸纳民生就业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无门的情况下,纷纷转向民间金融。这无疑反映出区域金融服务的缺失,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经济优化发展是金融生态改善的基础和原动力,而金融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它们服从并服务于两型社会总体发展。因此,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是武汉城市圈各级地方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共同责任。要围绕全面实现两型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将金融服务的统一性和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结合起来,推动地方经济、金融健康良性互动发展,使之相互兼容,相得益彰。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后一个时期,金融资源投入关注点将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对依靠科技进步,顺应市场需求和升级,更新换代发展新产业,对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节约型企业。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应联手协调政策,对这类产业给予优先支持发展和培育。
建设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进一步采取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信用体系建设,有效规范区域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信用秩序。各级地方政府应抓紧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的市、县两级担保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健全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完善以信息征集、查询、评估、披露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档案,并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互动,规范企业经营中的信用行为,解决信贷运作中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引导好、发展好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以开放兼容的战略眼光看待民间金融,并把正常的民间金融与金融欺诈严格区分开来,引导好、发展好民间金融。实践证明,什么地方民间非正式信用发展好,民间金融活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快,抵御政策风险能力就强。因此,不能因为风险而忽视甚至否定民间金融的作用。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最大限度规避民间金融风险,仍然有赖于创新从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出发的信贷服务方式,并用地方立法等形式将民间信贷纳入阳光之下。(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