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瞭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宏调预见性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15日 14:30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全球性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我国国民经济当前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从2003年启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
  面对年初以来国际环境恶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的来看,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经济增长基础坚实。
  同时,经济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二是资本市场跌幅过大,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的任务较重;三是煤电油运供需紧张状况明显;四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尚未有效突破;五是金融领域存在风险隐患。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反周期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在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未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超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以准确把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升降,及时实施反周期政策,对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沿海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处境困难,一是由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致,二是与收紧银根和人民币升值有关。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加上我国经济过热趋势已得到缓解,需要考虑到继续收紧银根,不利于企业生产扩张,特别是资本市场回升。
  因此,下半年应慎用利率工具,多用财政政策工具,加大使用财政政策的力度,以政府消费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对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十分重要。
  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今年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西方大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美元贬值、石油和粮食价格暴涨,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导致一些国家如越南出现金融危机。同时造成欧美国家通胀压力加大,亚洲、非洲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在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周边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对有效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十分重要。通过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审时度势,密切关注世界和周边经济走势,深入分析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积极主动做好宏观调控和经济风险防范工作。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是前提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大凡重要的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都不是偶然的,在纷繁杂乱的表象下往往受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即内在的经济规律所支配和左右。
  比如通货膨胀问题在表面上看非常复杂,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多种多样。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研究美英一百多年的物价与货币发行增长率的关系证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并指出,"只有一种方法而且是最后的办法可以制止通货膨胀,那就是减缓货币增长率。如果货币增长率下降到接近商品生产增长率,大体上物价可以稳定下来。"
  因此,治理通货膨胀要确切把握当前流通中的货币量比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多出多少,才能对症下药,逐步减少现金流通量,在不损害经济实体的条件下,控制通货膨胀。可见,只有把握隐藏在经济表象下的内在经济规律,才能够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要重视经济事物的特殊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空前提高,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加大。就当前这一轮物价总水平上涨来说,与我国以往的通货膨胀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是与对外经济密切相关。
  一是由于国际贸易收支顺差扩大带来的外汇占款增加;二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致使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加大了央行投放人民币的压力;三是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输入这类商品推高了物价水平。这就是当前这一轮通货膨胀的特殊性。
  因此,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就需要高度重视国际经济因素对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所起的作用,突出治理本轮通货膨胀与我国以往治理历次通货膨胀所具有的特殊性。治理这轮通货膨胀,要找到可操作的途径,区分造成通货膨胀国内因素所占比重和国际因素所占比重,分而治之,将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减慢趋势 下半年有四大风险
  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载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依然强劲,但进入下半年,四大不确定风险因素需要高度关注:
  首先是美国经济走弱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
  针对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近两年中国对出口增长采取了较多抑制措施。包括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对部分出口产品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此外,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资金成本上升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也对出口形成越来越大压力。而今年又因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其经济走弱,并使国际经济和市场出现了不利于中国出口增长的变化。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实际增长出现了较明显回落。未来在一系列抑制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外贸出口企业的困难有可能继续发展,进而导致出口增幅继续回落,其对总需求增长的负面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房地产业发展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
  今年以来,中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深圳等部分特大城市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变化引起了普遍的看跌预期,导致住房销售量减少。1~5月份城市房屋销售量同比下降7.2%,而上年同期则为增长16.8%。预计这一态势会进一步发展。
  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必须加以控制,但也要警惕大涨之后出现大落。如果未来住房市场继续低迷,加上贷款紧缩因素,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房地产业有可能进入周期性调整。
  房地产业是中国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与工业化、城市化均有紧密联系。房地产建设带动的生产行业有50多个,仅建筑业的就业人数就达到3000多万人,与银行金融也有密切联系,一旦出现调整,其影响面不可低估。
  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加大。
  2008年的价格上涨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考虑到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用增加等因素,可以看到,企业成本增加因素多且集中。
  企业的困难特别集中在下游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预计这些企业的困难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如果这些企业由于困难加大而陷入破产境地,则对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出口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广泛影响,对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也会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可能。
  受股市走弱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减缓。随着企业困难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预计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
  考虑到目前买房需求的变化,油价提高和用车条件的变化对家庭买车需求的影响等,应注意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链条很长,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比较长时间的调整。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经济增长存在逐步减慢的趋势。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看,对这一变化需要高度警惕。
  对此,文章建议对宏观经济政策相机微调。
  首先,在食品价格和生活费用价格涨幅趋稳的前提下,应加快理顺市场价格关系,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改变成品油等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其次,针对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增长趋降的变化,稳定经济增长,加大对企业经营的支持力度应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点。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