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上半年的CPI、PPI和GDP等宏观经济数据。业内普遍认为,6月CPI将降至7.1%,二季度GDP增速将放缓至10.2%,但6月PPI将升至创新高的8.8%。对此,业内人士提醒,尽管CPI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但PPI连创新高给未来几个月的CPI走势带来不确定性。央行此时是否加息将面临艰难的选择,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再次蔓延之时,加息成为了"触一发而动全身"的举动,投资者应密切关注。
6月CPI料增7.1%左右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由于食品价格同比增幅的回落,6月CPI同比增幅可能会从5月份的7.7%回落至7.1%。高盛称,如果紧缩货币政策能够持续,CPI增幅应会在下半年继续回落。然而,6月份PPI同比增幅可能会从5月份的8.2%上升至8.3%。
中行也发布报告指出,由于6月份食品、蔬菜、水果等价格保持平稳,预计6月CPI同比将继续小幅下跌,约在7.3%左右。此外,由于政府上调了汽油、柴油和电力价格,长期看来,预计相关措施将对CPI拉动0.5个百分点。基于此,中行将全年CPI涨幅预测由6.8%上调至7.2%。
社科院发布的最新报告也显示,6月PPI指数在5月份的基础上出现了继续攀升趋势,高达8.8%。由于国际油价上涨、铁矿石等初级商品的进口价格上涨,PPI在下半年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并可能传导至CPI,导致通胀压力不断增大。
下半年CPI将反复回落
由于PPI连创新高,下半年的CPI是否能够持续走低给外界带来了疑问。民生证券分析师厚峻表示,由于石油、电力价格上涨过快,PPI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将达8.3%~8.5%,而PPI向CPI的传导将在2个月后有所体现,下半年CPI仍会出现一个反弹。不过,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工业品价格一直供过于求,国际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下半年CPI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不大。
长城货币基金经理刘海也认为,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支持未来CPI回落有多方面因素。一是今年春节以后,食用农产品(
000061,股吧)价格的持续回落;二是由于我国上下游之间价格传导机制的不稳定性,上游价格的影响幅度远小于自身的实际涨幅;三是世界范围内的总需求下降将降低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从紧货币政策难放松
万联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孙亘表示,下半年尽管翘尾因素减弱,但CPI仍然随时可能出现反弹,因此,从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仍然难于放松。不过,通胀指数高企和能源价格仍然倒挂,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整体性放松的重要因素,为了保增长,货币政策将呈结构性的特征,即在保持整体性不放松的前提下,下半年的信贷将出现结构性的供给,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成为信贷支持的重点。
厚峻也认为,货币政策出现方向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担心下半年经济增长出现较大跌幅,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出现松动,如对部分行业有保有压、央行向市场增加资金投放等。
是否加息业内存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6月CPI下降或成定局,但对于未来几个月的CPI走势,专家都认为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央行是否加息,业内外专家立场鲜明,分歧严重。
支持方
7月9日,中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报告建议,央行应适时将从紧货币政策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调控转变,用加息来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日前表示,中国的通胀高峰依然没有到来,对于目前的通胀形势,惟一能有效遏制的方法就是不断加息。
中山大学金融学教授黄伟也认为,从高层表态和有关决策咨询机构建议来看,近期央行面临着不对称加息的重要选择。特别是,过紧的宏观调控将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因此放松额度控制,转而通过不对称加息等价格手段,满足正常的信贷需求,才能既抑通胀,又保发展。
反对方
孙亘认为,央行在短期内采取加息手段的可能性不大。首先,中国的加息空间受到美中负利差限制;其次,市场的通胀预期仍然比较稳定;第三,最近以来的CPI指数呈逐月回落态势,而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宏观政策需要由"抑通胀" 转向 "保增长";第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具有上调空间;最后,奥运行情的需要:预计在奥运前出台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美国不加息,那么数量型政策工具仍将成为主要的政策手段,如果美国开始加息,则我国加息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摩根大通8日发布报告也认为,中国近期加息的机会非常小,为缩小人民币兑美元的利率缺口以防止热钱流入,大部分利率正常化举措将于2009年而不是近期进行。
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也是阻止央行立即加息的又一重要因素。中信证券(
600030,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表示,受严厉的宏观调控、地震以及去年的高基数因素影响,二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是全年的一个低点。如果维持现行政策,经济下行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加息不是唯一选择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建议,央行应拓展思路,寻求新的非货币政策的支持,包括财政、贸易、产业和汇率等政策。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央行可采取税收调整政策,由于油价上涨已经导致部分企业不堪重负,央行可考虑对部分产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以扶持经济、抑制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