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FDI井喷让紧缩政策尴尬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17日 11:15
从天使到魔鬼只一步之遥,曾被委以 "市场换技术"重任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今年上半年井喷式的增长正露出狰狞的面目。商务部7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4544家,同比下降22.15%。
由于我国吸收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且中国出口总额的6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在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理论上FDI应该有减速的可能。
历史数据也表明,人民币升值时期,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增长率都低于人民币贬值时期。据商务部的数据,200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0.1%,2006年同比增长也仅为4.47%。但2007年则一跃至13.8%,考虑到2007年人民币10%的近年最大升值幅度,2007年以来FDI的快速增长确实可疑。
一种可能是在人民币升值和两税合并的背景下,FDI的结构在优化,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了受惠于人民币升值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非贸易品领域。据统计,制造业占FDI的比重从2005年的70.4%,下降到2007年的54.7%左右,同时,房地产业的占比则从2006年的11.8%上升到了22.9%。
另一种可能就是FDI中隐藏了大量的热钱。真正的可疑之处在于,自从2005年以来,外汇管理局统计的FDI数据一直高于商务部统计的,2005年二者的缺口为200亿美元左右,到2007年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左右,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FDI绕过商务部的现象值得深思。
但不管是哪种可能,在开放经济下FDI的井喷式增长,对目前中国正密集实施的紧缩政策提出了挑战,甚至会出现紧缩政策让内资失利让外资得利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即使FDI的流入都是真实的,目前的紧缩政策会有让外资"抄底"中国的隐忧。历史上每次紧缩政策时期,都给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提供了契机。比如,1992年~1996年中国经济在软着陆时期恰好是FDI快速增长的时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1992年的110.07亿美元增长到了1996年的417.26亿美元;而随后,中国在陷入通货紧缩期间,FDI一直徘徊在400~500亿美元;2003年中国实施新一轮紧缩政策后FDI又开始了爆发式增长,估计今年FDI会达到1000亿美元,我们宁愿相信这只是历史的巧合。
FDI的涌入还会使我们的紧缩政策大打折扣。比如,今年以来房地产业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在消费者观望气氛的影响下,甚至出现了房改十年以来量价齐降的局面,但房地产投资却一直保持在高位,这中间外资的直接融资援助和通过地下钱庄的间接援助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如果FDI中确实存在大量热钱的话,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上世纪90年代拉美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深刻的教训。最近社科院张明博士关于热钱达到1.75万亿美元的估算,也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而且其还没有估算FDI中直接隐含的热钱因素。
总之,如何防范无孔不入的热钱、衡量热钱撤离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