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大双防”战线拉开 市场急吁财政埋单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18日 15:14
  昨天出炉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未能让市场找到兴奋的理由,GDP(国民生产总值)和PPI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一降一升令各方对宏调政策的期待再度升温。与此同时,种种迹象显示,防止经济下滑正代替抑制固定资产投资,与对抗通胀一并构成下一阶段的宏调"大双防"战线。
  货币紧缩"治胀"
  与资本市场的一路下挫相"映衬",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态势日趋明朗。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昨天公布的上半年经济初步核算数据显示,上半年GDP为13.0619万亿元,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市场关注的出口额增速再度回落,同比下滑5.7个百分点。
  一时之间,颇受争议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再度引发各方关注,市场更传言商务部已正式向国务院建议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大力呼吁放缓人民币升值的无非是商务部一家,这与它的职能相关。对此,我坚决不同意。"对于调整汇率政策安抚出口企业的呼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霍德明不屑一顾。其理由是,与西方国家的通胀水平相比,上半年高达7.9%的CPI同比增速仍然较高。并且,CPI回落的同时,PPI增速却创下7.6%的同比增速新高,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需要进一步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和允许人民币升值。
  担忧PPI的并非只是霍德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天也表示,由于国际商品价格暴涨和国内PPI价格上涨,目前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或正是因此,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15日至16日举行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财税政策"埋单"
  不容忽视的是,为对抗通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与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及资金链的影响日趋明显。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就指出,6月数据显示,M1增速已经非常低,企业经济活动已处于紧缩状态,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会加剧经济下行的风险。
  对此,霍德明给出的策略是,维持紧缩政策不变的同时,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障社会稳定,同时出台更加有效的产业扶植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霍德明称,对抗通货膨胀与保证经济增速没有"弃保"关系,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经济目前不过是回落至正常水平,只要通过财政政策等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霍德明的观点与市场研究人士季映不谋而合。深圳证券信息研究公司指数事业部季映称,其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高于10%会导致过热,国内资源难以支撑,持续低于8%则导致过冷,难以保障充分就业。目前GDP增长率尚未跌破10%,调控政策只需要适度微调。
  让季映觉得"调整"将至的信号是,日前国务院各部门的调研恰逢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行披露,以及政府有关的经济形势研讨会即将召开,这或是承前启后之举。
  事实上,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日前已表示,商务部正与其他部门一同对出口困难的产业进行调研,并将适时根据调研情况提出政策建议。而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的观点是,除应对出口难题外,整体税费都要减少,特别要取消市场管理费。
  市场期待财政减税的同时,各方对财政政策的期待也与日俱增。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日前就撰文称,财政政策要增加物价补贴性支出,安定民心;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大幅减少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改善财政支出结构。
  与此同时,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握出口调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多种不利因素过于集中对出口企业造成过大冲击。同时,财政必须努力增收节支,降低行政成本。
  "从1~4月政府开支上看,财经已经开始走向扩张性政策。"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称。
  上述看法与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观点如出一辙。哈继铭建议,具体的财政政策组合应为:调整出口退税率及个人所得税负,扩大增值税转型范围,未来开征资源税,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农业支出。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则把"松财政紧货币"的调整思路总结为五点:"稳汇率,管资本,调退税,放油价,补粮价"。
  "准备金已无再提必要"
  几乎是同时,市场亦预期紧缩政策的力度有所减小。新华海外财经昨天就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监管机构向决策者表示,强迫银行增加储备金,已经伤害银行业偿债能力。
  与上述人士的话相呼应,雷曼兄弟驻香港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和摩根大通分析师陈舜一致认为,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将会削弱金融机构的能力,准备金率上调或已达极限。
  相比之下,加息与否更引人注意。周天勇昨天直言,下一步必须要动用加息政策。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也称,一旦美国加息,就为中国央行的加息铺平了道路。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