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国家决策层:控制物价上涨 抑制通胀成主要任务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7月28日 11:12
  千呼万唤,中国宏观调控的新调子终于定下来了。
  上周五,国家最高决策机构首度正式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媒体将这个新调子概括为"一保一控"。
  对比4个多月前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两防"---"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不难看出,决策层抑制通胀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但对于经济增长可能过热的担忧已经解除,取而代之的是未雨绸缪,着手防范经济增速可能大落的风险。
  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两防"切换到"一保一控",水到渠成,非常必要。回顾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轨迹,两大主线清晰可辨:决策层对国内国际不利因素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强调要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即便是在重在"两防"的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仍不忘提出: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及时灵活采取相应对策,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国际油价、粮价、美国次贷危机朝不利方向发展,国内汶川大地震不期而至,这些都增大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宏观调控适时以变应变,极为必要。
  此次定调之前,中央政治局6位常委20天内分头考察了山东、天津、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6个沿海省市。与此同时,商务部、银监会、国税总局等部门负责人也纷纷出动。高层集体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密度之大,改革开放30年来罕见;广纳民意,作了一回民主科学决策的表率。面对沿海经济重镇众多中小企业"无米下炊"、众多出口企业关门转行、众多地方大员剀切陈辞,决策层因势利导,果断变招,一手抓力保经济增长,一手抓抑制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本质上是一门调控预期的艺术。"一保一控"传递出的信号是,未来不仅要继续大力稳定通胀预期,更迫切的是要大力稳定经济增长预期。而稳定经济增长预期,不仅要着眼当前,更要着眼奥运之后,着眼明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今年再困难,再挺5个月也就过去了,到年底算账,各项指标尚不至于难看。社会各界忧虑最多的还是:明后年日子会不会更难过?这次宏观调控棋到中盘,使出新招,打了一个漂亮的提前量,有助于扭转类似的悲观预期。
  宏观调控进入"一保一控"新阶段后,可以预期,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很快会陆续跟进,与"两防"紧密相随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则会逐渐淡出视野。但是,如果因此断言,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期满结业,则不免草率。通胀还在高位运行,出于稳定通胀预期的考虑,从紧的货币政策即使口头上不说了,实际上也很难马上改弦更张。不过,从史无前例的17.5%的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控制重出江湖来看,从紧的力度已经足够,未来进一步从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而针对众多中小企业贷款难,信贷可望出现结构性松动;针对众多出口企业生存困境,人民币升值节奏或将放缓。
  稳健的财政政策将展现更加积极的姿态。在经济增速放缓、两税合一的背景下,全国税收今年上半年仍进账3万多亿,增速高达30%。有如此雄厚的实力作支撑,无论是保增长,还是抑通胀,财政政策均可堪重任。取消存款利息税、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房地产交易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部分行业定向补贴等等,关键时刻应可派上用场。
  对大旱望甘霖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一保一控"定调,消除了困扰市场的重大不确定因素。目前,市场最操心的也就两件事:一是通胀发飙,控制不住;二是经济大落,明后年吃紧。而"一保"正是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预期,"一控"则是为了稳定通胀预期。稳定了这两大预期,也就稳定了资本市场预期。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