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香港文汇报: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8月5日 15:50
  香港《文汇报》8月5日发表评论文章《中国经济何处去?》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这四个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工业化整体尚处于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不到45%,远逊于发达国家逾90%的比例,显示中国经济的内驱力十分强劲。另外,就业等众多社会问题也促使中国政府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以确保经济较快发展。
  文章摘录如下:
  由于次按危机恶化,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势必受到拖累,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放缓,国内外不确定因素较多,通胀居高不下、出口前景转淡、企业倒闭增多、"热钱"撤出以及经济模式转型过慢等都可能危及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不过在良好基本面支撑及宏观政策调整引导下,尚不至于过分担心,全年经济增长料仍将达到10%左右。
  受宏观政策调控、外部环境恶化及经济周期变动的三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0.4%,同比回落1.8%。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除消费增速略有增加外,投资及出口均有较大幅回落。与此同时,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物价指数(PPI)居高不下;工业企业利润下降明显;资金市场在"紧缩货币政策"下对企业的支持度减弱,整个经济运行呈现下行态势。
  7月初爆发的两房危机杀伤力巨大,使次按问题再度恶化。与美国联系紧密的欧洲及日本经济无疑会受到波及。预计下半年欧盟、日本经济步美国后尘加速放缓,中国出口增长会随着全球性需求的走软而减速。同时,房地产投资增速冷却,加之股市及楼市下跌的负财富效应影响民众消费信心,牵引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将会减弱。
  不过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这四个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工业化整体尚处于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不到45%,远逊于发达国家逾90%的比例,显示中国经济的内驱力十分强劲。另外,就业等众多社会问题也促使中国政府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以确保经济较快发展。
  上半年经济增速下降超过预期,为避免中国经济进一步下滑,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从"两防"转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在新的宏调基调下,出于抑制通胀的需要,预计紧缩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较微,不过,中央可能会陆续出台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包括:
  第一,在美、欧经济疲弱导致外部需求较大下降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规模修建城市地铁和城际高速铁路,以此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就曾采用这一方法渡过难关。
  第二,减缓人民币升值速度,恢复或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遏制出口增长下滑的势头。
  第三,国家增加对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补贴,从而支持内部消费需求的增长。
  第四,燃油、电力等能源价格有限度逐步放开,以扭转相关企业持续亏损的经营困境,确保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第五,对部分地区或行业信贷予以适当倾斜。近期中央领导到经济增长下滑明显的东部地区进行密集调研,已释放出信号。除加大对高科技、节能减排行业的信贷支持外,下半年还可能放松部分渠道的房地产融资限制,以发挥其拉动经济的龙头作用。另外,将可能通过大力支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蕴藏很多不确定因素,中央宏调政策能否如愿达到目的,尚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最大的风险依然是通胀高企。虽然食品涨幅趋稳,但随着能源、资源等价格改革及PPI的传导作用,预计全年CPI将会高于7%。高通胀环境下存在工资提升的压力,有可能形成工资、物价互相追逐的恶性循环。若通胀超过社会可承受范围,政府将被迫采取更激进的抑制通胀政策,从而增加经济下滑的风险。
  第二,外部经济状况恶化致使出口前景持续转淡。受次按危机拖累,预计美国经济低谷徘徊将持续至明年。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出现问题,其他经济诸强如欧洲、日本及中国亦无法置身事外。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占GDP比重高达40%,外部需求下降将对中国出口及整个经济构成重大挑战。
  第三,企业倒闭增多将引起连锁反应。企业融资困难加上成本优势削弱,已导致东部地区很多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倒闭,失业压力有所上升。以广东为例,今年1至5月,工商部门录得结业的中小企业多达3.5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若此势头延续,势必影响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并使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上升。
  第四,"热钱"撤出导致金融动荡。若经济减速势头得不到遏制,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到位,"热钱"有可能大规模流出,倘如此,将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重大打击,实体经济不可避免将连带受到影响。
  第五,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慢。在经历了元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造就的经济高速发展后,过去一直偏低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开始上升,中国必须及时转向创新驱动,不断改进科技并开始创造科技,方能确保经济持续地较快发展,否则势必后劲不济。从当前情况看,宏观调控对创新的着力尚显不足,企业对创新的热情也还未燃起,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尽快转型,其中隐忧值得重视。
  先贤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阴晴变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内地及香港企业一定要有"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根据自身实力,适当控制扩张节奏和规模,如此才有希望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实现基业常青。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