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制度创新的成功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9月9日 16:15
--评《制度适宜与经济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时间,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是短暂的一瞬,但过去的30年却在短暂中孕育着长久。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中国奇迹?中国奇迹未来能否续写?中国的发展经验又能否为其他国家所借鉴?这些都是可能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加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认真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就显得意义深远。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对中国经济的成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但什么是能够贯穿始末、全面揭示中国奇迹的核心呢?正是在对这一核心的探索过程中,本书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通过对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行考察,提出了"制度适宜"理论,认为中国经济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行了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制度。中国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总体方向是趋于市场化,但制度安排并不是照搬某种经济理论或共识,而是具有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总体上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文化传统,从而激发了经济中各个要素的活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所昭示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就是制度适宜这样一个核心理念,即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和需要做出适宜的制度安排,并根据条件变化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不断创新,适时改变,在变与不变中达成适宜制度。制度适宜实际上是变与不变的哲学,环境是变的,制度是变的,而制度必须适宜发展的需要这一原则是不变的。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永恒的制度,只有不变的发展主题。因此,具体的普适性模式是不存在的,任何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某种发展模式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没有最好的制度,而只有适合自己的制度。从这个角度讲,从中国发展道路中提炼出来的制度适宜,实际上是一种哲学理念,而非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中国模式不是任何其他发展模式的替代品,也不是任何其他模式的对立面。它不否定任何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否定的只是把发展模式单一化和僵化的做法。因此,制度适宜作为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应该适用于所有国家。用适宜的制度促进经济的增长就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创新性。本书将"制度适宜"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贯穿始终,以此解释中国经济高增长之谜,创新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与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比较,本研究是以动态的视角强调选择适宜的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提出适宜的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宜的制度也是不同的,即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因此,总体上看,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存在唯一的普适性模式。但在明确界定外部环境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国内发展初始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等条件下,本书认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金融体系的作用,实行先集中后分权的制度变迁路径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适宜选择,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与新制度经济学相比,本书虽然同样强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又在以下两点与之相区别。一是制度是在变的,制度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变化中体现适宜性。二是制度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修正的,要适应不同的国情,在多元化中体现适宜性。因此,将某种制度(如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终极的目标或唯一的真理,用固定单一的制度套用一切国家注定要失败。
系统性。结合经济学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特点,本书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采用逻辑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和数量分析等工具,围绕制度适宜这条主线,对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较为充实的建构。本书首先提出制度适宜的一般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适宜。在此基础上,用制度适宜理论分析和解释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事实。为了验证该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本书还从制度适宜的角度对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以及转轨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事实进行了说明。最后,从制度适宜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普适性和特殊性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较强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感召力。
开阔性。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发展就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人类事业的国际性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责任感,本书把中国的发展与整个第三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把中国通过亲身经历得来的宝贵经验放入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大视野中,去思考与考察其特殊性与普遍性,力图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新文明形成做出贡献,体现了作者宽广的视野和高远的立意。此外,本书还超越了一般文献所惯常采用的纯经济分析范式,而是在广泛吸取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跨学科的宽视角去洞察制度适宜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开辟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崭新思路。
前瞻性。30年的时间弹指而过。回顾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感到骄傲和欣慰,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希望与期待。然而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本书将研究的触角伸展到未来,对中国在发展中不断面临的新问题、新困境、新矛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克服今后遇到的困难,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唯一法宝,从而说明了中国进一步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