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扩内需初显成效 保增长仍需努力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4月16日 12:55
  国家统计局公布在即的我国一季度GDP增速等宏观经济数据,备受各界关注。此前财政部公布的3月份和一季度财政收入数据,已为我国经济出现回暖的看法提供了证据。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收入指标之一,财政部数据显示,虽然3月份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月相比下降0.3%,但是3月份和一季度财政收入下降幅度在2月份降幅减少之后继续收窄,一季度的财政数据和税收收入结构显示,宏观经济的活跃度开始上升。中国宏观形势已经在前期的争论中逐步清晰,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出最困难时期。
  国内外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变化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博士表示,近期一些经济先行指标的确表现出中国经济出现止跌回暖迹象。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目前更重新达到50%以上,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攀升,发电量增速降幅明显收窄。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前两个月同比增长3.8%,3月份同比增长8.3%。与此同时,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去库存化正在顺利进行。与2008年四季度经济各项指标均出现快速下降的时期相比,上述数据体现出一些行业和企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中国经济在一些领域出现企稳回升,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初显成效。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李刚博士认为,从1-3月份的各项运行数据来看,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部分触底的迹象,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出现了明显反弹,债券市场利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房地产市场部分指标出现了好转的迹象,进出口逆差有所下降,储蓄率明显上升。一般来讲,金融市场主要反映对各类经济指标的预期,通常与实体经济存在半年左右的滞后期,如果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经基本结束或趋于结束的话,那国际实体经济最快下半年可能就会出现好转的迹象。
  金融数据开始显示积极信号
  唐建伟对本报记者分析说:"首先,从信贷数据来看,配合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持续放大,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其次,信贷的加速也开始转化为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近期M1和M2的增速都有所回升,说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为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扩张性政策的执行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同时,从存贷款增速差及M1增速回升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有走出收缩期的特征。"
  采访中,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分析师石磊博士指出,货币数据可以更为清晰的勾勒中国内需复苏的情况。3月份M2同比增幅高达25.5%,历史上仅在1991至1996年高通胀时期才出现过如此高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流动性更好的狭义货币M1反弹速度比M2更快。如果认为M2上升较快有信贷增长"掺水"的现象,即企业原本贷款需求并不高,仅是为了照顾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的需求,那么企业应该将更多资金留在定期存款账户上,以收取较高的利息。这样,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应该低于整体存款增速。但是,与事实恰恰相反,以M1与M0之差衡量的企业活期存款在3月份比M2整体上升快的多,企业活期存款占M2的比重持续提高,而企业定期存款甚至出现了绝对量上的下降。
  内需快速复苏 外需持续不振
  石磊的判断是,中国目前出现了内需快速复苏,外需持续不振的情况。3月份出口金额虽然较2月显著上升,但是基本上都是季节性因素造成的,2009年1至3月累计出口金额同比增幅仍然有20%左右的负增长,且并无回升的态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出口订单指数虽然回升,但仍处于环比下降的范围中;美国批发库存销售比也处在高位,这些均表明指望外需在近期恢复是不现实的。与出口不同的是,进口跌幅虽然更深,但是已经出现明显的反弹势头,这表明中国内需已经有复苏的迹象。
  李刚认为,从国内情况来看,货币信贷的超常规增长给急速下滑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实体经济的底部已经在今年一季度出现,后期经济将出现明显的回升。中国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有一个更加稳健的金融系统,金融加速理论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不可避免的会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当然由于经济复苏的初期,私人投资和生产尚未恢复,部分低成本的资金可能进入虚拟经济,并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3月份,M1高达17%的增长、M2高达25%的增长应该在后期是不可持续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经济的复苏,也许还可能使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更加稳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使3月份的出口有所好转,财政资金的大量投放直接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快速上升,货币政策对经济和物价的拉动可能存在6个月以上的滞后期,因此四季度物价才可能逐步走出负增长的格局,企业利润在上半年仍然面临负增长的局面,下半年可能出现明显改观。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外需的恢复时间和幅度、国内房地产复苏的可持续性、私人投资信心的上升和大量投资的质量都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乐观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谨慎,从关注经济复苏的量向关注经济复苏的质转变。"李刚说。
  经济谨慎乐观 保增长任务艰巨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全面好转了呢?石磊称:"还不能这么说。因为企业的利润仍然在负增长,尽管内需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下显著增长,但是由于去年四季度关闭了大量的产能,一旦内需略有复苏,闲置产能将大量复产,这使得工业产品价格一时难以上升,产品利润率很难提高。并且,较高的人民币有效汇率使得国内大宗工业品价格需要面临全球低汇率国家产品的竞争,因此,尽管国内生产可能快速恢复,但是工业企业利润难以在今年内显著反弹。整体看来,2009年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可能出现生产较快恢复、但利润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现象,中国宏观经济可能出现虚火旺盛的反弹。"
  "企业开工率仍然不足,目前生产完全饱和的企业较少。企业效益下滑明显,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7.3%,在去年9至11月-27%的低水平上继续下降了10个百分点。"唐建伟认为,国内经济企稳基础显现,但进一步发展有待观察。他分析说:近期虽然美国一些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出现恢复迹象,但持续性仍待观察。而欧洲和日本的失业率高企,经济仍将继续衰退。新兴经济体将出现分化,东欧等国的经济金融仍然脆弱,亚洲一些国家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较深。IMF等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仍在不断调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上述业内人士还对记者表示,国内信贷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大约有1至3个季度的滞后期,而信贷增长对GDP的影响也有大约3个季度的滞后期。目前我国信贷增长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高速增长,这将对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但信贷高增长传导到GDP的增长之间仍需较长时间。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回升能否持续,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能否持续;二是后续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否跟上;三是世界经济形势是否好转等等。因此,他们对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一致认为保增长任务相当艰巨。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