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别只顾GDP 经济结构已伤痕累累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4月22日 15:28
统计局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随着房地产、汽车等大宗商品潜在需求的部分释放,加上财政大力扩张和天量信贷带来的新增投资需求,中国的反周期调控开始在总量上获得初步成效。
然而,众多经济学者却认为,这是以结构失衡为代价的触底回升。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在于投资效率下降、劳动力相对价格下滑、甚至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对财政货币的惯性依赖。在我们必须提振内需来弥补外需不足的今天,是否仍应继续将GDP增长率作为考量各级政府的政绩核心指标,需要重新思考。
●政策推动货币扩张
一季度经济触底回升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最近几周中国经济已出现了较多的积极信息。
4月16日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物价同比下降-0.6%.
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2月份的3.8%反弹至3月份的8.3%,住宅和汽车销售回升,并且3月份出口降幅小于2月。因此,GDP环比增速在一季度反弹至7%以上,尽管同比增速仅略高于6%.
"这一数据主要反映了在今年一、二月份的深幅下滑之后,在三月份出现了强劲反弹。"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
王庆表示,经济表现好于预期的原因是,应对去年第四季度硬着陆的激进政策措施遏制了周期性经济下滑的深度。特别是,政策推动的货币扩张将三月份货币及贷款增长推向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两者分别增长25.5%及29.8%,其中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6万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贷款量的3.5倍,也是2008年全年贷款量的93%.
王庆进而认为,这种快速的信贷增长不可能整年持续,但是,政府采取的具有前瞻性的强有力的"危机管理"型的政策反应,有效地支撑了私人投资者和家庭的信心,并支持资产市场回暖。而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消费的回升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反弹,抵消了由疲弱的外部环境引起的失业和收入增长减缓的影响。
●投资效率下降
经济不平衡问题日渐严峻
"先别高兴得太早。"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以上似乎是一派相当乐观的景象---信贷的快速扩张为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资金、抵消了市场导向型投资的疲软,这带来了更为强劲的GDP增速,而通胀则受到全球需求疲软的抑制。
汪涛解释,但在微观层面,制造业部门的企业整体盈利预计将下滑。即使是7%的增速,经济仍然是在潜在产出之下增长,过剩的产能和疲弱的需求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影响着企业盈利。事实上企业盈利已经在最近的几个月大幅下跌经济增长可能出现"两次探底"。由于市场驱动的最终需求,包括出口、相关制造业投资以及住房,预计仍将非常疲弱,因此随着信贷助涨的政府主导的需求的上升,GDP增长出现两次探底的风险正在增加。如果出口或房地产投资在2009年底仍未反弹,我们将有可能看到经济增长在2010年初再度放缓,除非届时再次加速信贷发放或加大政府的财政刺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长安讲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了支持上述观点的言论。
吴敬琏表示,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增长模式或者叫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增长模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投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这个东西就会造成许多问题,造成一些经济问题,有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低,所以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紧张,有一系列的问题。
"GDP增长目标下的经济不平衡问题日渐严峻。"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
李迅雷称,从"国家"和"国民"之间的财富比例看,截至2007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35.48万亿元,2007年的利润总额就达到1.76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同时,我国2007年末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而同期美国是71%,欧元区是67%,日本是163%.从我国的储蓄率结构看,高储蓄率主要是靠企业和政府储蓄率的上升维持的,居民储蓄率这几年则在缓慢下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居民储蓄的构成,会发现中低收入阶层的储蓄比例是非常低的。因此,把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第一政绩的传统模式,从长期来看,不利于营造一个让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的制度环境,容易拉大收入差距,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劳动力价格下滑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目标相背
信贷的快速扩张为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亦带来需求结构异化。长城证券宏观分析师吴土金同样作出如此判断。
吴土金分析认为,作为劳动力优势极为突出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1/3,尤其是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电器等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2008年四季度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需求出现了自由落体式的下滑,出口终端需求的萎缩直接导致整条产业链的供给过剩和就业紧张。而类似于199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直接拉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部分能够扩散到钢铁、水泥、建材、电气设备等上游工业企业,但原先出口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无法获得显著受益。在这一需求结构转变的过程当中,其直接影响便是就业以及依托于就业的产出分配将出现新的失衡倾向,过剩产能也无法在需求异化的过程当中获得充分利用。
吴土金表示,由于劳动力价格的刚性特征,整体通胀水平往往滞后于货币和资产价格的变动。在当前劳动力供需形势空前紧张,劳动力工资刚性十分突出的情形下,目前实施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历史罕见"的信贷投放将很可能使得全年的M2增速远远超过17%的年初目标,货币的过度发行无疑将直接推高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主导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房价,收入比将变得易升难跌。而失业导致的工资压力和实物资产价格的提高将使得劳动力相对价格出现显著下滑,如果劳动力在产出分配当中的比重持续失衡,中低阶层的消费能力将继续下滑,而财富集中化趋势、需求不足的怪圈似乎也会变得难以脱离,总量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将与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可能患上财政货币扩张依赖
第二轮刺激是否必要惹争论
宏观调控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还会有对财政货币的惯性依赖。
汪涛分析认为,由于社会上正争论第二套刺激方案是否必要、并且企业也还处境艰难,政府不大可能在此关头收紧信贷。
然而,失控的银行贷款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尽管CPI通胀可能会被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周期性下行所抑制,但充裕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投资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受硬预算约束的政府部门所推动的,因此大规模资源错配的风险正在上升。到最后,这可能会伤害到银行的健康和金融体系的信誉,尽管近期内银行将从其贷款扩张中获益。
因此,汪涛预计政府会在未来几个月开始收紧信贷政策,可能使用窗口指导来提醒银行注意、为大银行定下指导性的信贷规模上限。未来几个月银行贷款增长得越快,政策紧缩就必须越急剧。如果4月和5月的新增银行贷款均超过1万亿人民币,我们将会看到信贷政策的突然变化,这对资产市场来说将是一个利空。
吴土金同样认为,中国的银行信贷被赋予了更多财政政策的意味,信贷扩张的可控性将使得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更多地通过银行信贷的扩张来实现,财政赤字和贷款规模的扩大将带来社会总体信用规模(货币)的大幅膨胀,未来的资产价格膨胀、通胀上升预期不可小觑,在劳动力供给过剩格局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将持续走低,内需型经济结构转型依然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