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日本央行上调国内所有地区经济评估 券商意见相左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7月7日 15:38
  经济初步显现触底迹象
  因出口及工业产值显现改善迹象,日本央行在6日公布的季度地区经济报告中上调了对该国所有9个地区的经济评估,这是2006年10月以来的首次。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当日发表讲话称,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停止恶化,其"随时间走稳的迹象可能愈加清晰。"
  谨慎预计经济触底
  白川方明当天表示,日本经济已开始停止恶化,且可能呈现更明显的平稳状态,出口和工业产值已开始转为增长,公共投资正在增加。他同时预计日本国内私人需求会继续走软,通胀率将继续下降。
  白川方明称,尽管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市场进一步改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高水准上升,但日本企业仍面临融资紧张的局面,且因失业率升高波及消费,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应密切关注金融企业运营,关注经济及物价面临的下行风险。
  日本政府在上月发布的6月月度经济报告中连续第二个月上调经济景气判断,并7个月来首次删除了经济"恶化"的字眼。该报告称,日本出口已出现好转迹象,进口减幅放缓,生产开始恢复,日本经济衰退可能已经触底。
  近两周的数据也为这种乐观情绪注入信心。日本内阁府6日公布的报告称,日本5月同步指标从4月的86上升至86.9,连续第2个月出现好转。该指标是对工厂产量和零售销售等11种指标的综合,是反映一国经济状况最全面的数据。
  受全球贸易回稳提振,日本大型制造商信心也出现明显改善。日央行上周发布的短观调查显示,6月大型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升至-48,脱离3月份创下的历史低位-58,为两年半来首度上扬。同时,大型制造业对于到9月时的景气判断指数为-30,表明企业预计未来三个月形势仍将持续自极低水准回升。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政府25万亿日元(约合26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举措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日本很可能已渡过这场二战后最严重经济滑坡中最糟糕的阶段。不过失业率高企仍遏制了国内外消费需求,实现快速复苏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全面复苏仍待时日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欧美市场需求急剧下滑影响,日本出口大幅减少,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其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分别下滑13.5%和14.2%,连续刷新战后纪录且大大超过其他发达经济体。不过据分析师的最新预测,日本第二季度GDP有望同比上升2.3%,实现一年来的首次增长。
  麦格理研究驻东京经济学家杰拉姆(Richard Jerram)认为,日本经济将出现缓慢而持续的增长,预计明年4月开始的2010财年中日本GDP会增长2%左右。但也有分析人士预计,日本经济仅是要恢复到去年第一季度的水平,就可能需要3到5年的时间。
  月初刚刚上任的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林芳正2日表示,从产出数据和日本央行的短观调查来看,日本"确实已摆脱最糟糕的阶段",但日本经济仍处于"很低水平",特别是产出缺口令人担心,持续通缩的阴影可能再度出现。据此前官方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日本产出缺口达到创纪录的-8.5%。
  英国《金融时报》6日的报道称,对于日本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好转并不意味着好。"一位熟悉日本央行的人士表示,"目前,我们不可能说我们正开始走上复苏轨道,这是一种反弹,而非复苏。"
  不少专家学者更对日本经济复苏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日本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结构性问题,未来日本经济走势将呈"L"型或"W"型,即日本经济复苏将经历一个曲折缓慢的过程,不会在触底后迅速反弹。
  住房销量下滑不止
  日本房地产市场仍未走出寒冬期
  去年9月份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也使日本的房地产市场遭遇寒冬期,住宅市场低迷不振及其可能引发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及相关研究机构和业界团体的警觉和重视。
  房市未出现好转迹象
  日本首都圈和近畿圈的公寓市场动态可以说是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可集中反映日本房地产市场的状况。
  日本民间调查机构不动产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日本首都圈公寓销量为4.3733万户,比上年减少28.3%,为1992年后16年来的最低水平;近畿圈的公寓销售量为2.2744万户,为15年来的最低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不景气的状态下,不少房地产企业破产加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此外,在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住宅贷款的审查变得更加严格也对公寓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进入今年以来,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也没有出现好转迹象。今年5月,日本首都圈住宅销量同比减少19.4%,连续21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今年1至5月份的累计销量比上年同期减少26.7%。因此,不动产研究所对年间销量也从1月份时预计的4.7万户(比上年增加7.5%)调整到4万户的水平。与此同时,日本另一大都市圈近畿圈的住宅销量也继续下降,全年的销量也不容乐观。
  住房销量下滑不止,也使日本的住宅、商业用地价格继续下跌。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的日本全国地价调查结果,2009年1月1日时的日本全国的土地平均价格(公示地价)比上年下跌3.5%。这是该国的土地价格3年来首次出现下跌。
  其中,住宅用地价格同比下跌3.2%,商业用地价格同比下跌4.7%。在与上年可比的约2.8万个调查地点中,只有23个调查点的地价出现上升,是自1970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上升地点最少的一次。
  日本国土交通省分析指出,经济不景气办公楼出租率下降和住宅销售不振,再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基金撤离房地产市场等原因导致房地产市场低迷是日本地价出现下跌的主要原因,土地价格下跌的趋势短期内难有大的变化。
  或现日本版次贷危机
  战后为解决国民住房困难的问题,1950年日本政府设立了住宅金融公库(即现在的住宅金融支援机构)来推动住宅建设,战后所建的约3成(2000万户)的住房都是通过该公库融资建设的,高峰时期的融资余额高达70万亿日元以上。
  这个时期公库的融资应该说主要是为了解决住宅不足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公库融资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作为经济景气对策的一部分来实施,1993年实施"轻松偿还制度",即降低原来的5年间还款的比例;到1997年又取消了"融资限额比例制度",即实施零首付制度。除放宽住宅公库的融资难度外,日本政府还在1986年实施住宅贷款余额减税制度,之后几乎成为景气对策惯用的手段用来促进国民购买住房。
  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在2008财年的补充预算中实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住宅贷款减税措施,在2009财年的补充预算中又提高了融资率。日本政府的这些措施都试图激起国民购买住房的热情,激活房地产市场,最终达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但是,日本政府的智囊机构东京财团和相关业界团体,对政府刺激房地产市场所采取的措施不以为然,尤其对于目前日本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住宅市场贷款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担心出现"日本版的次级房贷问题"。
  东京财团最近向日本政府提出一个名为"防止住宅难民发生,创立住宅收购制度"的建议。该建议称,日本的住宅贷款具有以逐月还款和用奖金还款相接合的特点。
  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实施与业绩挂钩的奖金制度和年薪制的企业不在少数。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因企业业绩恶化员工的奖金又出现大幅减少,据日本经团联的数据,今年夏季平均奖金将比上年减少19.4%,这将对返还住宅贷款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国民不能按期返还贷款的话,不仅将会失去住房,而且债务还依然存在,这会直接对整个家庭生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此外,因此而扣押的住房增多,也会导致住宅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依靠不动产担保的金融机构的业绩,使其更加惜贷。
  因此东京财团建议,政府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即创立住宅收购制度,由国土交通省设立基金,按时价收购因不能按期返还贷款即被扣押的住房,住户可用此资金返还剩余贷款,如住宅的时价不足以抵消贷款余额的话金融机构可放弃剩余部分的债权,金融机构因此放弃债权而发生亏损的话,由国家用公有资金为其增资以防止出现惜贷的问题。
  东京财团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住宅贷款返还困难等问题确实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总的来说,金融危机将再次使日本的房地产市场面临严峻的考验。
  野村证券:
  日本经济尚未走向全面复苏
  野村证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尽管日本大型制造企业的商业状况正在好转,但国内需求看起来极其疲软,并且依然没有迹象表明日本经济正在走向全面的复苏。
  野村证券首席日本经济学家木内登英表示,受出口复苏的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的商业状况正在好转,这表明日本经济可能会在短期内继续好转,然而有三大隐忧不容忽视。
  首先,非大型制造企业的商业状况迟迟未出现改善,并且没有迹象显示这一好转现象正在扩散至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这表明出口的复苏尚未对国内需求产生太大影响。第二,企业表示产能和员工大量过剩,这表明企业可能会继续削减过剩产能和雇佣人数,可能会对国内需求的复苏造成巨大的拖累作用。第三,日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依然非常不利,融资环境依然严峻,这将会使日本经济更加难以实现全面复苏。
  木内登英判断,目前日本经济的好转非常脆弱并且严重依赖于出口,而且没有迹象表明经济正在走向伴随着内需复苏而出现的全面、稳定的复苏。显然,假如出口的复苏以失败告终的话,那么经济可能会很容易停止好转。他预测,一旦政府经济刺激措施的影响逐渐消失之后,假如出口逐渐停止复苏的话,那么日本经济好转可能会从秋初开始失去动能,并且日本经济会在2010年初重现负增长(尽管幅度可能很小)。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