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8月3日 18:05
今年以来,我国股市迅猛上涨,目前已呈现出若干泡沫市的特征,如估值水平偏高、大肆炒作概念等。伴随着股市上扬,房地产价格在缺乏交易量配合的情况下出现了大幅回调,从而发出了房地产价格即将步入上升通道的强烈信号。股价、房价的快速上涨,在全社会引发了对通货膨胀的强烈担忧。
事实上,近期内我国尚不具备发生通货膨胀的现实可能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股票、基础产品乃至房地产价格的回升包含有校正"市场过调"的合理因素。我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从2007年10月份开始调整的,并带动了经济增速的下滑。去年9月份以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一度陷入恐慌:上海股市在持续下跌的基础上,一度探底到1664点;钢铁、有色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也呈自由落体式下降。随着市场信心逐步恢复,股票、钢铁、有色金属等的价格企稳并出现一定的"反弹",是很自然的事。
股票、房地产价格升势已呈疲态,面临巨大的市场调整压力。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而言,沪深股市的总体估价水平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在民间投资没有充分启动、上市公司业绩没有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股市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对前一时期股价大幅波动记忆犹新的广大投资者,更不会不计风险地去推动股价持续快速上涨。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条件下,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所抵消。房地产价格越高,其对居民消费的挤压效应就越明显。目前,房地产价格仍明显超出居民购买能力,这种超出程度越高,房地产市场全面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由股票资产膨胀导致全面经济过热的间隔时间就越长,近期内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少数经济亮点不足以扭转总需求不足的基本态势。当前,一些消费热点(如汽车、旅游等)十分火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大力推动的影响,有股市财产效应刺激的影响,也有去年基数较低的影响。与一些消费热点并存的,是房地产(主导产业之一)市场尚未调整到位、外需不振、大量产能过剩的宏观经济背景。少数消费热点和经济亮点,不足以扭转供大于求的总体市场格局。
在供求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而在个别产业、个别地区出现价格上涨,是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形式,其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是温和的、可承受的。它与由供需总量失衡所引发的全面物价上涨存在本质的差别,而后者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近期内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换句话说就是总需求不足仍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要坚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公众对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强烈担忧,则表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存在重大缺陷。需要适时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整,把政策重点转到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推进结构调整上来。
重视利用利率杠杆,控制信贷规模增长。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缺陷是过分倚重货币量指标,忽视运用利率杠杆。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化,我国目前的真实贷款利率水平和2007年相比,不降反升,这和稳定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应适当调低银行贷款利率,以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提高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存款利率偏低,是"居民存款搬家"的重要诱因。应适当提高居民存款利率,引导居民储蓄资金有序进入股市。
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盈利模式、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有关部门对银行"激进"信贷行为的鼓励和纵容,是导致货币天量投放、流动性泛滥的根本原因。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推动商业银行加强项目效益审查、注重提高贷款质量,推动商业银行按照真实需要发放贷款,以控制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逐步消除流动性泛滥的现象。应对银行贷款的合规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把信贷资金投入股市的违规行为。
要建立以市场价值、经济增加值为主导的运营考核体系,引导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来推动产权重组。股价估值过高、股市泡沫会扭曲价格信号,极大地损害资本市场发挥其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应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股市操纵行为,消除对股市的人为干预,对社会流动性进行积极疏导,以维持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转,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